丁元竹:实现依法治国就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2)

丁元竹:实现依法治国就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2)

培育法治精神将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长期面临的、最为艰难的挑战。对于我国当前的精神世界状况,有人概括为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走向滑坡。“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作派在促使一部分人逐利、失去信仰、理念、意识形态的支撑,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法治精神,精神世界空虚,为所欲为。法治精神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可能是时下我国国民最缺乏的精神资源,这似乎成为许多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社会缺乏信仰、公民和企业缺乏法治精神,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等等,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已经逐步凸现出来,致使有法难依,有制度难以执行。当然,也必须看到,自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贯彻八项规定以来,尤其是采取加大反腐败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整个社会风气正在开始向预期的方向转变,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悄悄地变化。

进一步说,法治精神与精神世界问题是与治理危机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之所以失去法治精神、内心世界空虚,这与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败坏党风、败坏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个别官员的腐败导致人民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也从此失去理想和信仰。法治精神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内心世界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法治精神与精神世界现状与一些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公民的社会责任基本属于空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没有法治精神和完美的精神世界,以法治国将大打折扣,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认识,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精神培育和和精神世界建设都是硬道理。历史经验证明,没有法治精神,任何现代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法治精神,自由市场就会盛行欺骗消费者行为,不断发生内部黑幕交易,虐待员工等现象;如果没有法治精神,社会精英只会创造出狭隘的理论,而不能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如果没有法治精神,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法治精神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法治精神,是一种以人文、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法治精神是人类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对自身秩序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法治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追求秩序,追求行为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将核心价值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法治精神帮助人们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自己的行为适合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当前,面对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倘若人们能够认识到法治精神的重要,大力的呼唤和滋养国人的法治精神与精神世界,那么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将在任何天灾人祸、突发危机中,异常坚强、成熟、战无不胜。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自信、坚不可摧。

既然我们已经向法治社会建设迈出了重大一步,在推进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妨再向触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处再迈出一步,培育法治精神,这是建设健康和谐法治社会所必需的一大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