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深刻论述了文艺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新形势下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亲切关怀。文艺界为之振奋,文艺工作者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文艺界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政治责任。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要立即行动、长期行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硕的文化果实。
牢牢把握文艺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与时代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时代进步的文艺,都充分展现出思想的高度、道德的情怀和精神的力量,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记录着时代声音,散发着时代气息。文艺与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凝聚着“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推动着国家、民族、社会、时代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精神追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勇担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引领时代新风尚,积极构筑干事创业的“精神高地”。近年来,全省文艺界紧紧围绕建党90周年、抗灾救灾及满意在贵州等主题,组织艺术家积极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贵州精神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积极以推动文艺的兴盛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牢牢把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优秀作品的重要任务,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文艺家一生不懈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伟大的时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为文艺生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作品,用优秀的作品来展现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国的需要,文艺的繁荣发展,最关键在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
任何一部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流传久远、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德”与“艺”高度融合,无不抒写着时代前进的足迹,无不展现着社会的生活百态,无不关注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从《诗经》到《荷马史诗》,还是从《百年孤独》到《红高粱》,都闪现着时代和人性的光辉。近年来,我省文艺界大力引领文艺工作者追求、践行“德艺双馨”,创作出了《雄关漫道》、《奢香夫人》、《利悠热谐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文艺家用艺品和人品熔铸出了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受大众喜爱。
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努力把最精致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展现好群众的美好生活,才能因根植人民群众沃土而根深叶茂,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鲜活生动的优秀作品,深刻反映人民真实生活,让老百姓看得了、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走、转、改”,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来照亮百姓生活,点燃美好希望。
服务基层、服务大众是文联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手中的笔、镜头、麦克风,寻找感动、展现美丽、讴歌典型、树立榜样,让更多版面、更多画面、更多声音来展示群众,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近年来,全省文艺界积极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剧目展演展览展示等“送文化给百姓”和“送欢乐·下基层”、“百千万”文艺惠民工程、百花电影基层行、摄影大篷车下基层、朝霞工程、文艺支教志愿服务“种文化在基层”等系列重大惠民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文艺“凿井开渠”,在全省上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效应。
牢牢把握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灵魂这一关键,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中国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文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爱国、为民、崇高、尚义”的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艺要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充分继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借鉴、吸收其它优秀文化成果,用“中国精神”来塑造民族之魂、凝聚民族力量、展现中国风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延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把“中国精神”融入文艺实践,创作生产更多描绘中国历史伟大进程、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优秀作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文艺作品要自觉阐发好“中国精神”,人民需要是文艺存在价值,人民期盼是文艺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让我们的文艺作品散发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的正能量,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年来,全省文艺界积极开展了“百花芬芳·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同心跨越”文艺汇演、“国学经典·音乐传承”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出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共创和谐的重要作用。
国运昌,文必兴。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