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依赖症”需多元化发展思维化解

“省会依赖症”需多元化发展思维化解

由于集中了全省最好的资源,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一般也不低。不过,各省情况差异也比较大,中西部省份对省会的依赖度要比东部沿海高出不少。通过对27个省份(不含直辖市)的省会经济占比统计发现,有15个省份的省会占比超过了1/4,有10个省会占比超过了30%。其中,宁夏的银川和青海的西宁占比均达到51.6%。(11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省会依赖症” 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不过以近年来相对严重。若一省之内,省会城市的经济比重超过30%,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就会形成头重脚轻的失衡,也会让区域之内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很多地方提出了区域中心,或者依托于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群或者产业带,不失为一种思路,但依然没有改变省会城市一家独大的局面。

直接原因在于,一方面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为一地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很容易获得各种优惠的政策,实现各种资源的汇集相当容易。这一点其他非省会城市自然难以企及;另一方面则在于,相比于分散而均衡的资源布局,“集中财力办大事”更容易在短期内创造政绩,很多地方的省会城市越建越庞大,都是这种依赖下的攀比所致。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其他地方失去了与省会城市竞争的资本。很多地方在制定发展的路线上,没有做到“人与我有,人有我优”,体现具有比较性的竞争优势。往往是省会城市怎么做,其他城市就跟着怎么做,缺乏依托自身优势和本地资源的产业布局。而在整个区域内,也存在“划地为牢”的认识局限性,并有从整个区域去合理规划和安排,并建立相对集中的城市带和产业群。

在国外,同样有十分庞大的城市群,比如二战之后,韩国将城市经济发展重心放在了首都首尔,使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当然也由此带来了人口过度集中、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为解决城市大而臃肿的问题,韩国政府专门颁布了《首都圈整备规划法》,实行了功能的分区和产业的梯次转移,从根本上分解了首尔的压力。日本“东京都市圈”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采取的“首都功能的分散”涵盖区域达23个区。而在国内的很多省会,还依然没有跳出大而全和大而臃的窠臼。

而在英国则是小而精的蜂窝效应,实现了区域内的整体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但无论那种模式,都值得“省会依赖症”的国内各地学习,并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去更好的实现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通过新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改变大而全的发展格局,实现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的城市群和产业带。

当然,国内目前实施的京津冀一体化不失为一种尝试,也为改变“省会依赖症”提供了样本价值。当务之急,就是必须改变“贪大求全”的发展思维,从多元化发展布局,从整体性上谋篇,由集中一点到辐射四方的转变,如此“省会依赖症”才会有所好转,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才会有处落地。(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