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说明中鲜明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
法治重在“宪法之治”。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宪法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依托。有人形象地把宪法比喻为“国家组织大法”“国家资格证书”“政府开张营业的许可证”。究其深意,宪法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于“限权”,即把公权力关进国家最高法律权威铸就的制度之笼,借此来保证国家各项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宪法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保民”,即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规定人民民主的最高法律形式。这正如列宁所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宪法权威代表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和人民的权威。任何人都无权损害和破坏宪法的权威。只有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从“良法善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2025-07-18
- 从“良法善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2025-07-18
- 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2025-07-14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2025-07-14
- 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2025-06-19
- 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2025-06-19
- 为什么走、走什么路、怎么走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25-06-10
- 为什么走、走什么路、怎么走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25-06-10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董昀 | 读懂中国的五年规划:“十四五”回顾 “十五五”前瞻
- 【党员课堂】陈坚: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作风建设篇
- 铭记抗战历史,在吾辈自强中勇毅前行
- 算力跃居全球第二 数字中国崛起的新质生产力密码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超越竞技范畴的技术革新引擎
- 用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引擎
- 绿水青山间的富民路——“两山”理念二十年实践启示
- 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深刻把握持续践行“两山”理念
- 王莉:【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以伟大抗战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之路
精选视频
【学习思想】千年生态智慧闪耀绿水青山间
《地道战》背后的真实抗战史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与“径”:新时代的行动与实践
文化主体性的“魂”与“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文化主体性
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从近代困境到当代觉醒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