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说明中鲜明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
法治重在“宪法之治”。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宪法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依托。有人形象地把宪法比喻为“国家组织大法”“国家资格证书”“政府开张营业的许可证”。究其深意,宪法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于“限权”,即把公权力关进国家最高法律权威铸就的制度之笼,借此来保证国家各项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宪法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保民”,即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规定人民民主的最高法律形式。这正如列宁所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宪法权威代表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和人民的权威。任何人都无权损害和破坏宪法的权威。只有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从“良法善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2025-07-18
- 从“良法善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2025-07-18
- 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2025-07-14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2025-07-14
- 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2025-06-19
- 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2025-06-19
- 为什么走、走什么路、怎么走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25-06-10
- 为什么走、走什么路、怎么走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25-06-10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廿四节气·寒露】秋意浓,露凝霜,养生正当时
- “电影+” 加出消费新动能
- 中秋承古韵 明月映团圆
- 国庆中秋喜相连 风清气正共欢庆
- 韩文科:面向“十五五”,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杨英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世界意义
- 刘颖:“大安全”理念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 【党员课堂】左鹏: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十一”假期|京津冀文旅服务“一盘棋”
- 坚守党校初心,服务民族复兴伟业
精选视频
【中华文明】何以“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历史回答
中华文明丨从“最初的中国”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顺应历史必然
以历史主动擎画新篇 开辟改革开放广阔前景
从五个艰难时刻 看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