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重新厘清名人论战的边界

以法律重新厘清名人论战的边界

因不满方舟子在微博中骂自己是“乌鸦”、“苍蝇”,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诉请法院判令方舟子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30万元,并承担律师费、诉讼费等。记者15日获悉,海淀法院已受理该案。(11月16日《京华时报》)

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不想看到名人论战最终走上法庭。从舆论学的角度看,名人就是意见领袖,尤其是那些具有专业背景的名人,他们的发言就是公共发言,他们的意见通常能够成为公众意见的代表或参考。因此,名人言语之间摩擦的增多,可以看成是一种进步的信号,可以看成是公共舆论质量提升的标志:这种摩擦的增多,既说明名人关注公共事件的自觉在增加,也说明名人公共发言的兴趣在增加。显然,相比于大家沉默不语的寂静与单调,名人参与论战更值得围观,也更值得期待——在激烈论战中,真相和焦点就可能慢慢凸显。

问题是,名人论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名人论战有时也越过了应有的边界。可能是自媒体给予名人表达的简易性与随意性,也可能是公众围观造成名人表达的急切性与情绪化,一些名人在论战时常常语出惊人:把传闻当成了事实,把对骂当成了交流。结果,不冷静成为名人论战的常态,话语的粗鄙化成为名人论战的表达习惯。尽管,这样的名人论战可能让当事人和围观者很过瘾,每个人都从这种快意恩仇的表达中,得到了自己所需与满足。但对社会而言,这种论战风气却是弊大于利:真正的问题被忽视了,名人论战成为了名人骂街。这样的论战除了热闹和喧哗之外,能留下什么呢?或许,还增加了社会的粗鄙与暴戾之风。

名人论战其实有其原则和边界。无论名人论战的内容是什么,也无论论战的名人是否都为专业人士,名气是否相当,只要他们把握住论战的边界,就可以让论战成为社会议题设置的一种方式与手段。这些边界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厘清和划分,但是从公共表达的角度看,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以事实说话;以理性服人。

以事实说话意味着,论战的基础和焦点应该是具体事实,而不是传言,更不是人身攻击时的粗言秽语。很多时候,一些论战在初始阶段,还能谈及事实、紧扣事实,但随着论战的升温与加剧,双方在意的重点已经变成了相互的言语“问候”与人身攻击。如果,一场名人论战没有更多事实提供,没有更多内容揭露,论战的名人也满足于言语上逞强,那么这样的论战与泼妇骂街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影响更坏。遗憾的是,如今的名人往往“听风便是雨”,没有对传言作出调查和了解就轻易发言,忽视了材料核实和检验的必要性,结果争议不断,而且共识注定难以达成。

以理性服人意味着,论战的基调和过程应该是理性严谨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更不是丧失理智和气急败坏的。诚然,在激烈论战时,人们容易失去平常心,要想做到心平气和确实不容易,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坚持理性思维:给予对方表达机会,不能因为志不同道不合,就要求对方乖乖地闭嘴,就要求对方接受自己所有的观点与价值观;在表述观点与反驳对方时,不能因为觉得对方幼稚、可笑,或不可理喻,便降低说理质量,忘记论证必要,应该始终坚持以理服人,让观点建立在丰富的论据和扎实的论证上。只有坚持理性思维,激烈的论证才能找到共识达成的渠道。否则,论证到最后,就可能变成无法进行的“鸡同鸭讲”。

论战可能会涉及个人利益,也可能会触及自己的软肋、隐私,所以,名人论战就可能越过边界,或被认为越过边界,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此时,确实需要法律介入,通过更具体的调查和更权威的判断,重新厘清名人论战的边界在哪里。因此,无论此次名人论战走上法庭的结果如何,一个最应该期待的结局是,名人论战的边界被重视和厘清。而以后,名人在论战时,能够坚持这样的边界,不至于偏离论战应有的公共利益指向。这才是名人论战上法庭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