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夫:“新常态”语境下需要批判精神

朱剑夫:“新常态”语境下需要批判精神

自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便被大家广为谈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范畴的“新常态”延伸到全社会范畴的“新常态”俨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全新语境。

“八项规定”、“四风问题”、“简政放权”、“深化改革”,中央系列措施狠而准,直击惯性思维下的社会常态,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全新语境下要对阻碍社会更新的“旧常态”进行批判。说到批判,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曾将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定义为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丧失批判能力的人无法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缺少批判性思维的社会更会被绊住前进的脚步。社会要急剧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改革的进程也已进入“深水区”,我们需要与旧体制、旧思维、旧常态进行切割,摆脱束缚、冲破禁区迈进全新的社会状态,而这样的背景下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

“新常态”的建立需要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这是在改革的荒地里开荒,也就意味着要对更多僵化、固化的思维进行批判。无论顶层还是基层,批判总是要有勇气的,而这批判的勇气正是社会质变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在顶层,要敢于冲破思想禁锢的藩篱,敢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批判过时的顶层设计,重新谋划整体战略,在理论层面把改革推向深入;在基层,要坚持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批判不符合基层实际的制度,在实践层面把改革落到实处。

批判是一种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我们也不能否定“旧常态”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逐步在治理方式、经济模式、社会格局等方面形成常态,这些常态应该说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背景的,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同样,在新的时期我们也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打造新时期的“新常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从这个角度来看,“常态”到“新常态”是跃迁和扬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批判是其内部矛盾运动到临界点时的“临门一脚”。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