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发达国家如何应对“新常态”

史上发达国家如何应对“新常态”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实现了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先后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影响的力量。而这段时期过后,经济增速均出现过“拦腰折断”的大幅下滑。

为应对经济快速下滑、再次激发经济活力,这些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相关政策,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增速维持在一种新水平上。

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变动情况分析

先来看看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工业领域始终保持独霸地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经济开始出现趋缓。一战后来自美国等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并出现滞胀,同时国家创新能力不足,被称为世界经济中的“英国病”现象。

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针对“英国病”开出了“药方”:首先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积极发挥市场在英国经济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实行“非国有化”政策,通过私有化公共项目不断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之后加快改革工业结构,重视发展新兴的朝阳产业;改革传统产业,关闭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亏损企业。撒切尔夫人还主张实施税制改革,希望通过税收减免来刺激经济,包括降低企业与个人所得税,取消投资附加税和国民保险费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和企业竞争力。

此外还取消了外汇管制和物价限制,这些措施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吸引更多资金以促进企业改造和提升技术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降低中小企业税率,自1980年至1984年,企业税率由42%降至30%。

美国的发展历程与英国类似。受二战后重建因素的影响,美国固定资产、住宅、消费品需求持续高涨并拉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工业持续增长,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美国经济在106个月里持续上升,以美国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美国的这个时期被称为“繁荣的十年”。

到了1970年代,二战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影响逐渐削弱,加之全球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速因此出现快速下滑。美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通货币量持续高速增长,年增长率接近20%的金融服务业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而相对增长率较低的制造业长期被忽视,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产业活力和持续发展,这个时期的美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

19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针对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在宏观经济领域,实施大规模减税。从1981年开始的3年内,分3次降低个人所得税,共计减少个人所得税总额的23%;1986年实施的税制改革法案,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税率减少普及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全国人均税收免除减少6.4%,每个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约增加600-900美元。

二是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量增长。在19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企,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里根上台后实施严格紧缩政策,实行高利率,同时严控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率由1981年的18%降至1987年的3%。物价增幅由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的3.9%。而高利率政策使1985-1986年每年有近1000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国,有效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回升。

三是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企业的管制达到高峰,数据显示,在1970年代“美国联邦登记册”中的联邦管制条例增加了300%,在美国管制机构工作的从业人员从2.8万人增加到8.1万人。里根上台后实施放松管制的政策,从技术标准、生产安全、反垄断等方面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恢复和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除此之外,1970年代,德国经济经过快速增长的“黄金年代”之后经济也出现大幅下滑。面对困境,德国政府提出了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在1973-1984年间对传统工业进行了高新技术改造。另外德国还通过制订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建设公正的经济环境。同时通过政府担保和银行贷款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而日本在经过“失去的十年”之后,对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用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取代传统的重、化工业。在宏观调节方面,日本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实施一揽子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