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踩着高跟鞋走田坎的姿势不美

四川:踩着高跟鞋走田坎的姿势不美

摘要:做好有关备课,并非“急来抱佛脚”,而是要把提升生产劳动能力、保持身上的“农味”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只有像老杨同志那样随手拿起农具就能干活,老百姓才能敞开心扉、真心结交这样的干部朋友。

湖南邵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林彦博最近撰文,批评某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现象:有的干部下农村,一身名牌,皮鞋锃亮,走在田埂上,生怕弄脏;有的女干部踩着高跟鞋、撑着遮阳伞、包着紧身裙,踏上石坎路左支右绌,乡亲们连连摇头,“这是城里人来乡下跳迪斯科呢”。文中感慨:干部下基层,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只有真心真意下基层,才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12月1日《人民日报》)

走基层转作风,尽管绝大多数干部是扑下身子、亲近泥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但也有少数人难以真正放下官僚主义的架子,像踢足球一样踢出了“假动作”,以其滑稽的表演,受到群众毫不留情的嘲讽。此类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的调研,是“庸懒散浮拖”的具体体现,不仅会妨碍党的方针政策落实,更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干部健康成长。

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而非油水关系,这在创业一代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在井冈山时代和延安时代,毛泽东的锄头、朱德的扁担、周恩来的纺车,都是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共同劳动、同甘共苦的见证。在著名“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中,我们不难窥见身为县农会主席的老杨同志,身上集纳的创业一代“标准像”——“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2斤半重”,“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掀’(就是说他用木掀用得好)”。党员干部怎样才算真正融入群众?老杨同志就是典范,不只是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与群众难分彼此,干起农活来也毫不手生,这样的干部自然能够与群众“无障碍交流”“零距离沟通”。

与老杨同志相比,现在不少干部身上官气较浓、娇气傲气戾气渐重,而“土气”“地气”却显得极其稀缺,“田埂迪斯科”出尽官场洋相,一个小小动作亦暴露了某些干部与民众情感的距离太远、服务基层的能力不足。

下基层要做足做实做好功课。当然,做好有关备课,并非“急来抱佛脚”,而是要把提升生产劳动能力、保持身上的“农味”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只有像老杨同志那样随手拿起农具就能干活,老百姓才能敞开心扉、真心结交这样的干部朋友。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