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出台,现在朋友圈里最热闹的话题就是“生或不生”。“一个孩子太可怜了,没有伴玩,是否要生二胎,让孩子能有个弟弟或是妹妹,但一个小孩抚养成本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再有二胎更养不起啊”,这样的徘徊声音已经成为社会一个热点问题。
其实,我们拓宽眼界来看,二胎生还是不生不仅反映了大多家庭的生育观念,更是折射出人们的社会焦虑。奶粉贵、看病贵、择校贵、买房贵,二胎反映的不是生不生的问题,或是政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直接考验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就政策而言,二胎政策当然好,大层面讲有利于改善人口劳动力结构,能缓解社会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能减少“失独”风险。但作为小家庭而言,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能否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能否让二孩同等享受一孩的福利。
生或不生是个选择题,能不能养,就上升到社会制度层面问题了,如果我们能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能实现少有所养,老有所依,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上好房,那么人们担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妇幼保健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进一步加强基础保障设施建设等等,才能更好的把“生或不生”的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选择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