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791种各类饮料被曝不合格,其中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样,抽检样品不合格就达775种,占97.97%。不合格样品中,也不乏乐百氏、汇源、娃哈哈、怡宝等知名品牌产品。(12月7日京华时报)
从抽检结果看,整个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的质量还是比较让人担忧。这一方面,表现在其不合格率较高,竟然达到了抽检的两成,而且占饮料类的大头,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知名品牌,其质量也出人意料地出现了问题。按理说,饮用水和纯净水的技术含量是较低的,只要保证水源清洁和技术过关,水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品牌就应该是质量的保证,为何一些知名品牌也在饮用水和纯净水市场“马失前蹄”?这不仅仅是辜负消费者期待的问题,而且实实在在地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虽然,新闻中关于水质出了何种问题,会产生何种危害,并没有完整交代;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任何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哪怕是小问题,也必须站在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角度去审视、去判断,并坚决地采取一种零容忍的态度予以严厉处罚和强力纠错。否则,吃不死人、喝不死人,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真实生产标准,那些缺少道德良心和法律意识的商家,就可能抱着侥幸心理降低生产标准,忽视生产管理,任由一些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问题发生。反正,只要不立刻吃死人、喝死人就不会有严重的后果。至于,这些危害的具体体现是什么,长期累积的后果是什么,似乎没有人在意。
比较欣慰的是,娃哈哈集团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做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论和处理结果。虽然,这种调查只是一面之词,但从其处理结果的果断——中断与水站的合作,以及处理态度的明确——对质量事故坚决零容忍,还是可以看出一家品牌企业,在发生食品质量问题时的责任心。其实,食品安全事故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零容忍成为一个普遍原则,那么就没有商家敢在市场中铤而走险或麻木不仁,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问题。怕就怕,不仅商家没把食品质量问题当回事,监管部门也觉得不用小题大做,甚至连消费者本身都有些见怪不怪,那问题就严重了。
比如,此前洋快餐曝出质量问题时,人们竟然还觉得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反而证明了洋快餐质量的过硬。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无法直视的尴尬。当然,原因不能只怪消费者,是食品安全整体环境较差的现实让消费者们不敢较真,不会较真。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吃不合格的食品,喝不干净的水,并把食品安全的标准定在吃不死,喝不死这个最低的标准时,谁还会把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的小问题、小毛病当回事呢?这就是一种底线逐渐模糊、失守带来的标准降低与期待丧失。只有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应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质量问题,人们才有底气和资格对那些有关自身安全的食品问题进行较真。否则,即便真当回事也可能没有下文。
没有人不关注自己的健康,也没有企业会不关心自己的效益。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中一个标签,以便让人们看到企业的责任心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很多时候,一些企业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模糊,是因为市场竞争本身是混乱的,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所以它们会不断降低标准、降低成本,以适应残酷的竞争。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和消费者能守住底线——前者给企业制度化的警告,后者给企业市场化的奖惩,如此,对食品安全的零容忍才可以成为全社会的常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