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如何走出“学徒状态”(2)

中国学术如何走出“学徒状态”(2)

第三,要从学术上的“学徒状态”进入到它的自我主张,必须经过“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就此而言,我既不赞同全盘西化的观点,也不认同文化保守主义的看法。自近代以来,对外学习的确始终是我们非常紧迫而繁重的任务,而这正意味着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讲到过:古代希腊,一方面有自己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面对比它们优越、高明的东方文化,正是由于希腊人经历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才使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活力,并开创出他们的繁盛时代。尼采对于希腊文明也有过相似的描述:希腊人一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东方文化,包括印度的、埃及的、闪族的、吕底亚的,当时希腊的宗教几乎就是东方宗教的一场混战。幸亏希腊人牢记了德尔斐神庙的那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才使他们终于搞清楚了自己的真实需要,从而使希腊人终于获得了文化上的自我主张。“由此他们逐渐学会了整理好这堆杂物,这样,他们又重新把握了自己,而没有长时间地背负着自己的遗产做整个东方的追随者”。那时的希腊人既有自身的传统,又面对东方文化,这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是相似的。对中国学术而言,要从“学徒状态”进入到自我主张,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文化,而是要经过“文化结合”的锻炼,在此过程中充分占有外部学术的成果,使自身具备应有的自主成长的生命力,用尼采的术语来讲,即形成一种“可塑力”(plasticpower),从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繁盛时代。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术能够进入它的自我主张,因而形成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就必须清楚把握“文化结合”的锻炼过程,并不得不实际地经历这个过程。

文化结合的锻炼决不意味着拒绝对外学习,恰好相反,对外学习是绝对必要的,重要的事情在于使学来的东西成为能思的和批判的。前文提到“外部反思”,其问题并不在于对外学习本身是错误的,而是所学并未成为自己的东西,并未化作自身成长的力量。仅仅知道外部反思的学者可以是有学问的,有知识的,但却是缺乏思想的和没头脑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个个有丰富的学问和知识,我们不能说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对外学来的东西是错的,问题在于他们完全处于“学徒状态”,完全是“门外汉”,完全没有自我主张。所以,对中国学术而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学习,而且是要使学来的外部成果转变为能思的和批判的。

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来谈谈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谈中国学术话语,也会谈到讲汉语的学术,或者讲中国语的学术。当然,中国学术话语并不仅仅从属于这种形式上的理解。讲汉语还远不意味着形成了中国学术话语。如前所述,中国学术话语的根本前提是从“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的学术必须深入到中国的现实中去。有人认为现实是非常轻易的东西,根本无需什么学术的努力。事实上恰恰相反,要深入到中国的现实之中,绝非易事。“现实”概念现在完全被实证主义化了,但“现实”是需要很高的学术要求才可能被揭示的。黑格尔对现实的理解是“本质和实存的统一”。实存就是一般所谓的事实,是可以通过知觉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但现实不仅是实存,而且是本质。黑格尔还说,现实性是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本质的东西,不能把握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如何能够说是深入到现实中去呢?所以,非常关键、也非常不容易的是,中国的学术唯有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去,才有可能构成真正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海德格尔曾经讲过,重要的是作出关于物自身的基本经验;但如果从“我思”出发,就根本无法构成这种经验。所以我的观点是,重要的是构成中国问题的基本经验,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依循于“外部反思”,那么这种经验就根本不可能构成。

真正的学术,意味着能够正确表述并且真正抓住过程中的实质问题,并能够对它做出正确的理解、把握和阐述。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获得学术上的自我主张,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乃是同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正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根本任务。唯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中国学术走出其“学徒状态”,才谈得上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