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推动“不敢腐”
确保政府运作和公共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实行财产申报制度,强化舆论监督是一些国家促进公职人员“不敢腐”的主要途径。
——实行政务信息公开。
英国建立了较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公立学校和警察系统在内的公共机构,有义务公布有关自身职权和活动的信息;社会公众也有权向这些公共机构索取和查询特定信息。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要求政府部门的采购合同和国企签订的公共工程合同都必须在政府网上“亮相”。
观察人士指出,政务信息公开使得公共资源的调配始终处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公职人员履职时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实行财产公示制度,使官员的财产处于大众的视线之下。
法国在2013年建立了“政治生活透明度最高委员会”,负责接受约8000名各级立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财产申报。印尼也要求官员在就职后的两个月内申报其个人财产,在调离职位或退休时官员必须对其个人财产进行更新。在印尼,如果官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超出了正常的收入水平,那么对于该官员的调查将可能展开,以确定其收入和财产是否能够负担其奢侈的消费方式。
——建立可供查询的罪犯数据库。
马来西亚政府设有“贪污罪犯数据库”,将因涉及贪污案件而被定罪者的照片、身份和案情等信息上载并公开。目前,这个数据库已有将近800名贪污罪犯的信息。
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官员林锦新对新华社记者说,“贪污罪犯数据库”的建立首先会对其他人产生震慑作用,因为个人信息被公布在这样一个平台是很大的耻辱。其次,外国机构和私人企业等都可以参考该数据库,这将使曾有腐败行为的人在以后的出国、就业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从而提高了涉腐成本。
——加强舆论监督,使腐败行为难逃媒体法眼。
在巴西,媒体经常揭出官员的腐败丑闻,此外,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普通百姓也加入了揭批腐败现象的行列,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震慑力量。越南也借力媒体,主动开通了一些基于互联网的贪腐信息举报以及信息交换平台。在法国,一些网站和报纸经常刊登政界和商界的调查报道,让法国政商界人物心惊胆战。
(图片说明:图为巴西石油公司在里约热内卢总部大楼的资料照片。目前,巴西警方正在对巴西石油公司领导层涉嫌洗钱和倒汇的案件展开腐败调查。)
观察人士指出,媒体曝光带来的舆论风暴会严重冲击当事公职人员的声誉,对试图涉腐的人员是一种威慑。
——加强国际合作,将反腐触角延伸到海外。
越南于2009年签署了国际反腐败公约,并从2007年起,每年召开两次反腐败国际对话会。印尼则设立了专门机构,方便海外机构和人员向国内肃贪委举报。不少国家还推出了赴海外追踪和缉拿涉腐人员的措施。
(图片说明:11月14日,国际反腐败学院院长马丁在位于维也纳的办公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马丁表示,国际合作在反腐败斗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反腐败的有效手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