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经济普查的主要成果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GDP方面,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普查结果表明,2013年的GDP 将上调3%多一点。
众所周知,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全面详细了解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状况而统一组织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为摸清“家底”、掌握国情国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通过普查得到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貌的信息,能够为国家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因为每年的经济数据,都是各级报上来的,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经济普查,由此得出的数据更加接近实际。
对于中国的各项统计数据,因为专业门槛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弄虚作假的问题,常规的统计数据,广受质疑。譬如每个季度、每年各地GDP汇总,都高于全国GDP。而此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虽然幅度不大,但也上调了2013年GDP。对此,有些公众有疑惑。其实过去两次经济普查以后,都对GDP数据做了调高。譬如第一次经济普查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就是把GDP上调了17%。之所以如此,源于对第三产业的统计做了补充。增加该增加的,这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我们还注意到,根据国家统计局目前发布的公报,第三产业无论是GDP,还是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增幅和占比都有很大进步。这其实就显著反映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都有提及。此次经济普查,一方面将这一转折证实,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经济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对第三产业经济数据的进一步重视,也是统计工作更接近科学、全面的反映。
同样,按照新的GDP核算办法,技术、研发投入等也将计算进GDP。同时,全国90万家企业统计数据开始实行网络直报,数据直达国家统计局,不再需要一级一级向上报,中间过程可能产生的数据误差和损失,包括地方上的虚报也就得到了很大程度避免。相对而言,国家统计局无论在统计办法、统计方式,还是挤水分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当然,还不够,但通过全面、详细的经济普查,为统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标杆。
统计是个专业的事情,既要讲究统计方法的科学全面,最基础更要真实不要造假。日常的统计,特别是各地区日常的常规统计工作,难免受到地方行政压力。因此,经济数据方面,特别是和GDP相关的经济数据,往往存在人为拔高的问题。最近几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的目标较以前下降,政绩考核也在弱化经济指标,但这一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级统计部门,以经济普查的严苛为标杆,用更科学的办法进行统计工作;另一方面,现在针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人为调动经济数据的动力还在。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