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化参与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要把战斗力标准的讨论从会议文件里解放出来,破除领导机关、军事部门“自说自话”“神秘空洞”的局面,就要搞好大众化、群众化参与。群众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标准更高了。实践一线的官兵是战斗力生成的真正英雄,而领导机关自己的许多办法往往是苍白低效的。没有群众真正参与的工作,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大讨论还是大演习,要想以真刀真枪、真情实感、真学真用为目的,就要让群众智慧进入高层决策视野,由此才能激发群众的真潜能、真水平。让群众掌握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
战斗力标准落实的质量如何,如果长期不能由直接参与其中的一线基层官兵自己来评定,其后果就是:上级随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随着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比较随意解读条例规章、做出优劣判断;下级也可以想方设法去打听猜测领导的喜好、一味拼凑迎合上级需求,而不是踏踏实实为提高战斗力动脑筋下功夫。身处战斗力生成一线的普通官兵在落实战斗力标准上,往往是分析问题言之有物,解决矛盾有的放矢,想得深切靠谱,说得真切自如。要把战斗力生成的原动力从士兵、从基层、从原生态就聚集起来,这样由一变十、由少变多,就地取材就地总结,就地学习就地推广,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中蕴含的最普通、也是最宏大的聪明才智与潜能动力。
常态化建设
落实战斗力标准是军队的价值体现,是军人根本的责任使命。落实战斗力标准是一个合格军人的终身追求,而不能是过眼烟云、指缝流沙,更不是运动式任务、潮汐式责任。如果用刮风的态度来抓,对战斗力建设的危害更大。
常态化要用“非常之力”。常态化建设,应该是能够利用原有的平台、原有的资源、原有的渠道、原有的系统,就能做好的事情;应该是无论人员如何变换,岗位如何调整,都能按照既定程序开展的工作。按照常态化进行建设,不是标准低了、要求松了,而是需要更高的关注、更大的投入。这是一种由突击式、运动式建设,变成一种日积月累的建设、常抓不懈的推动。即由集中式教育要求转变为“趋向正常”的状态,其目的就是要让战斗力标准的落实由有人督促、有人监管、有人评比、有人照料的“非正常状态”,逐步趋近于虽然是固定化、平常化等更合情理的状态,却有着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也就是说,常态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平常化,而是越接近于常态化,越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常态化推进是在去掉外力组织、人为推动、资源能源等因素,照样能够持续做到、不断做好的状态。
当然,常态化要防止“庸常之态”。庸常之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为了凸显“我的标准很高”“我的要求很严”“我们坚决响应”“我们绝对照办”等姿态和政绩,常常滥用“常态化”字眼,“常态化”成了一个筐,只要是有利的话都往里装。二是弄虚作假的思想在作祟。比如把某项只涉及到极少数人或只需要极少数人参加的活动、把一年到头只需提醒一两次就能完成的事、把涉及个别领导单项工作或者时效性极强的事,都冠以措施“常态化”的大帽子。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将诸如此类的东西作为政绩大肆推广,在各项活动中强力推行,实际上是为了迎合领导,却不知已经背离战斗力宗旨。三是简单套用千篇一律。比如把重要敏感时期实行的诸如封闭式管理、临时召开的安全形势分析会等特殊措施,都削足适履变成“常态化”,实质变成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这些不加分辨的“常态化”,只能导致各项工作相互冲突,“鸡肋”活动此起彼伏。不仅削弱活动本身,更会影响部队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