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祖国传统节日”。但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选择权。校园内打出“争做华夏优秀儿女 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标语。(12月25日《华商报》)
今年的圣诞节,实在有点诡异。这种诡异,不在于这个节日本身多么狰狞、抑或突然暴露出什么不轨的居心,而是地方教育部门对节日异口同声的伐禁:譬如温州的校长们均收到了一条来自温州市教育局通知,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又譬如湖南一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来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
多少年前,西风东渐,文化早就开始扁平化起来。中国人过圣诞,或者西方人过春节,都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客观地说,圣诞节在中国,确实蛮火的。但闹来闹去,好像也仅仅是一场狂欢,早就不复历史或宗教意义。商家说得更明白,“这不过就是花钱的一个理由而已。”一所标榜开放多元的大学,关起门来禁止大学生过圣诞节,且以“处分”为筹码要挟他们看传统文化宣传片,制度设计者考虑过观影者“有没有想吐的”感受吗?
以流氓姿态弘扬传统节日,这究竟是“爱”还是“害”?
如果一个男人,要一个女人爱上自己,选择的路径是遮蔽女人的双眼、杜绝其视野中出现任何帅哥,这样的“爱情”,估计只能出现在欧洲的中世纪。有几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圣诞节,并没有与传统节日发生冲突。换句话说,这一天怎么过,不存在二选一的问题。或者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有这个节日——这倒好,你大张旗鼓说“不许过圣诞节”,这是曲线救“圣诞”吗?又或者是传统文化与节日的“高级黑”?第二,目的正义绕不开程序正义的考量。刻意冷落圣诞节,也没什么话可说,但因为过圣诞节而被“处分”,这在扩大开放、依法治国的语境下,算不算一个深刻的冷笑话?连宗教信仰都有法定的自由,校方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过什么节日?如果以践踏权力法定底线的手段来“弘扬文化传统”,这种面目可憎、程序可疑的姿态,有什么值得点赞的理由?
是的,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如果连这点气度都没有、如果今天依然视洋节为洪水猛兽,文化自信从何谈起?
文化濡染与传承这回事,最怕粗暴、最忌强制路线。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近年来,洋节确实很风光,万圣节的搞怪噱头、情人节的浪漫风情等,让中国民众深味“过别人的节日,图自己的快乐”。但洋节之盛,并不是传统节日式微的根源,或者说,就算洋节都死光了,传统节日就能立时红火起来了?这就像同行的商家,总不能指望邻居倒闭,靠垄断来赚大钱。二是传统节日要卧薪尝胆,就要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总觉得自己哪儿都美,更不能开启“傲娇模式”只怪民众崇洋媚外。再说,洋节也能“洋为中用”,关键还得看传统节日有没有驾驭的能力。农耕传统早就过去了,节日文化如果不能应时而动,“掉粉”还奇怪吗?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传统节日,确实也有助于价值与情感的凝结、文化与历史的承续。不过,如果用力不当、方式欠妥,只会扭曲了美好节日的本来面目,类似“禁止过平安夜”这样的路径选择,退一万步说,起码太不雅观、太过凶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