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表示,北京今年将启动征收扬尘排污费,目前正在报审阶段。据了解,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如南京、沈阳、深圳、汕头等纷纷出台文件,开始对工地扬尘征收排污费。(1月4日《新京报》)
征收扬尘排污费其性质跟其它排污费相类似,从原理来讲,收费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即通过征收费用,来买单扬尘治理的成本以及扬尘对居民及环境造成的负担。这样的原理跟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道理,所以开征起来不仅理直气壮,而且还有普遍的效仿性。如,北京拟开征扬尘费并非第一个城市,此前已经有一些城市出台相关规定,并且从进程来看,随着大气污染频发,扬尘费的“普及”呈现加快之势。
然而,“扬尘费”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毁誉参半的一项公共政策。收费为治污出发点很正义,但是收了“扬尘费”,城市扬尘依旧,也让人很担忧。的确,当下的“扬尘费”是通过收费的方式来将建筑企业的扬尘排污权“合法化”,征收“扬尘费”在思路上其实是对排污权制度的借鉴和模仿。但是,“扬尘费”并未引入排污权交易机制,因此仍然只是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有点类似于变相征税的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交易手段。并且,扬尘费收取与其它排污费征收不同,难以按污染产生的计量收费,多地的作法是按面积收取,是大锅饭的设计。
换言之,城市收了“扬尘费”后,谁来消除工地扬尘、谁来清除建设过程不可避免的扬尘损害,以及如何对饱受扬尘之害的居民以适当补偿,很容易成为责任、义务与权益的真空。对于企业来说,交了“扬尘费”意味着防治尘土的成本已经支付,政府收了钱,防治的责任不在自己。同时,每个企业都征收,意味着同等的治污成本,可以通过交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无关正常的市场竞争,企业缺少自我控污的动力。如此,建设企业作为排污的主体,规避了控污治污的责任,一旦收费后的相关治理措施与费用支出缺少透明度,就会遭遇公众信任危机。
收费治污,在许多国家都行之有效,原因就是收取的费用,都明确用来治理污染了。具体到“扬尘费”,不是看收费,而是看“疗效”,唯一的标准是能否拂清尘埃,还城市几分洁净。就北京而言,在此之前对工地收取的是“扬尘治理保证金”,企业在开工前,就要把这笔钱存到专项账户上,用来进行扬尘治理、绿色文明施工。客观来说,保证金制度既是防治的成本支付制度,也是惩罚制度,防治了钱返还给企业,不防治保证金没收。无疑,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杠杆,只要保证金足够大,治理的效果就越明显。
相反,“扬尘费”一旦征收后,谁是治理主体便不明晰,这是问题的关键。客观来说,建立企业控排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向社会购买治理的劳务等,才是“扬尘费”制度设计的核心,同时,也是促进收支透明的基础。“扬尘费”不能一收了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