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2014年10月29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停止资产购买,从而结束了2008年11月以来非常规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这一调整的外溢效应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进一步外逃,货币贬值,并冲击其脆弱的银行体系;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尽管美联储已经开始退出数量宽松,并可能在2015年中进入升息通道,但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却与美国背道而驰,继续实施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2014年6月5日,欧洲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0.15%,创历史新低;将银行隔夜存款利率首次下调至负数,为-0.1%。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国债购买规模从每年的5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
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一路从2010年的7.5%降到2014年的4.4%。究其原因,首先,多年超低利率环境已经随着美国货币政策转向而消失;其次,随着增速放缓和非常规激励效能不断减弱,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走到尽头;再次,前一阶段各国改革带来的红利丰厚期进入尾声,支撑经济增长的政府剩余潜能遭到削弱;最后,发达经济体的开放周期发生改变,他们趋向构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
多重因素引致原油价格暴跌。截至2014年12月上旬,国际市场油价从6月的年度高点下滑约40%。导致原油价跌的直接原因是能源需求的疲软和供给的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能源主要进口方增速放缓,美国亦因油气产量持续上升而减少原油进口,从而造成国际市场上能源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产油大国俄罗斯和沙特近期增加或维持了产量。美国和沙特及欧佩克之间的油气博弈、西方国家借打压油价来减少俄罗斯石油收入,美国升息预期以及美元指数自美联储逐步退出数量宽松政策以来一直波动上涨,都对油价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球债务持续上升并开始对复苏的巩固产生威胁。日内瓦世界经济报告显示,2013年,涵盖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全球总负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企必然要求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而全球利率水平总体低落,借款成本降低,又加速债务累积。一些经济体目前已经出现低通胀、低增长和高负债的“有毒组合”,并不断积累的趋势。
西方制裁俄罗斯导致国际经济关系复杂化。2014年3月,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由此引发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对俄罗斯展开多轮经济制裁,这对俄罗斯迅速产生不利影响,如资本外逃、卢布贬值、增速放缓和贸易减少。目前来看,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已对国际贸易流向以及国家间的亲疏产生影响。如果制裁持续并不断强化,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
收入不均日益威胁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收入和财富不均到今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英国《经济学人》数据,当前世界最富有的8.6%的成年人口拥有世界85.3%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69.8%的穷人拥有的财富仅占世界总财富份额的2.9%。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21世纪资本论》中也指出,世界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且这种局面将会继续蔓延下去。该书的出版引发各国热议和争论,也使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焦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