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中国城市记忆武汉之“汉阳造”(2)

摘要:报告主讲人对“汉阳造”的曲折诞生、发展壮大及历史沿革都做了翔实的讲述,并且揭秘了“汉阳造”与中法战争、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南昌起义、北伐战争等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今天,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汉阳造”昔日的辉煌也难以再现,但是它作为时代的“履历者”,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早已沉淀于我们的记忆深处。如若想探知新中国成立后“汉阳造”的命运究竟如何,敬请收看本部报告。

甲午战争的惨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湖北枪炮厂或者说汉阳兵工厂的夭折命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军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支持购买外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派,可以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为他们的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彻底失败了。这个时候张之洞力推中国人应该造中国人自己的枪炮。所以甲午战争之后,在一些清廷的有识之士支持之下,张之洞继续推进湖北枪炮厂的建设事宜,终于在1895年冬天,整个湖北枪炮厂的重建工作完成,开始正式仿造德国M1888型7.92毫米步枪,并定名为汉阳造88式79步枪,简称“汉阳造”,这个可以说是“汉阳造”最标准的一个由来版本。

同时,张之洞还奏请清廷,建议设立湖北钢药厂,厂址选择在汉阳的月湖之西的朱家湾,制造罐子钢和无烟火药,同年枪弹厂建成投产,月产13万发,可以说把整个枪炮的生产线建立起来了。如果只仿制先进的毛瑟枪,没有相应配套的子弹的话,这个枪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张之洞看到,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枪炮生产体系,所有的零件,所有的弹药,应该都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特别是枪炮的维修、更换,都可以做到非常的及时。

“汉阳造”从开始诞生之日起,它就注定将成为一代名枪。因为它本身的定位就是很先进的,仿造德国最先进的毛瑟1888型7.92毫米的步枪,这个步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步枪,虽然是仿制,但是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是原装进口,可以说起点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以单发黑火药步枪为主的步枪配备的情况下,“汉阳造”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因为德造M1888型的枪管外套有一个薄钢版制成的套筒,用于固定刺刀套环,以防止射手被灼热的枪管烫伤,虽然这种设计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但是对于战争而言,这个设计还是有缺陷的,因为枪的本身造价就相对较高,还要做一个套筒,使用价值在当时而言并不是太大,反而比较耗工时和材料。所以在1904年的时候,湖北枪炮厂决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去掉套筒,同时将枪管的外径从13.4毫米增加到14.8毫米,以便枪的头箍和二箍能固定住枪管跟木托。可以说在拥有先进技术之后,汉阳兵工厂不断地自我改进,增加实用性,降低成本,以此更加适应中国的国情。

1913年汉阳兵工厂在参考了M1898型毛瑟枪(又一个改进版本的毛瑟枪)之后,将原先德造的M1888型框型尺寸改进为固定的弧形标尺,其划分由原来的五到二十改为一到二十,同时考虑到枪身的平衡问题,并将原来的刺刀座改到了头箍的正下方,刺刀为单刀,成为单刃偏锋,设置护手钩,改良后的“汉阳造”外观及长度与日本三十年代的刺刀相仿,但整个枪管套环要比日式的大,整个“汉阳造”的枪身达到了1250毫米,刺刀刀身长近400毫米。由此,“汉阳造”在当时的轻武器中,可以说是既具有实战性,又具有美观性,而且这样一个设计,大大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因为除了远程射击外,还充分考虑到近身格斗的需要,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仍然沿用了“汉阳造”的这个设计,特别是在白刃格斗时候,“汉阳造”的这个优势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汉阳造的刺刀产量比较低。在1895年到1909年期间,共生产了两万一千余支的枪,但是刺刀却只生产了两千多把,可以说大量的刺刀还是得从国外订购。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汉阳造”开始投产一直到1913年,它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虽然仍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对当时的中国兵工产业而言,确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当然,整个汉阳兵工厂,不仅仅只是一个枪支的生产线,它还有非常多的配套厂房,比如说有制枪厂、制炮厂、枪弹厂、炮弹厂、炮架厂,还有很多的机器厂、罐子钢厂、火药厂等等。据统计,当时汉阳兵工厂的厂房将近500余间,员工4500人,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中国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在全国排名前列,连西方人看到如此规模,称其为“东方的巨龙之爪”。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