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最早起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听证会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在中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中也有听证制度,已经有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进行了听证。但是,在中国目前,凡是政府、物价部门举行例如出租车起步价格听证、城市生活用水听证会、天然气价格调整等等涉及公共服务,都是一味强调涨价的必要性。而无一例外地不向群众公开企业运营成本和营利情况,基本都是糊涂账,有的部门在举办听证会上甚至雇佣支持涨价的“群众”发表支持涨价理由,而真正群众的呼吁被无情扼杀。
国家发改委在网站发表文章《听证会是真听还是“作秀”?》,指出今年各地举办的价格听证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今后价格听证会不仅要继续开,还要开的更好、更公开、更透明,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但是,事实上,许多群众的诉求没有被得到采纳和倾听, 最近有人在报刊上撰文提出:“恳请某些方面的听证会还是不要召开了,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之外,也不过是给必须涨价这件事穿上一层民意的外衣”。关系到民生的问题,我认为都要认真谨慎,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频发的关键时期,普通群众的收入偏低、普通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地区收入严重滞后的情况,物价在飞涨,这些水、电、气、运输的费用不断在挑动群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召开听证会,在群众的眼里,好象没有降价的时候,就如同中石化、中石油在国家发改委的庇护下,国际原油稍有上浮,国内就涨价,国外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国家发改委说还没到调整的红线,原来红线是就高不就低的。
国家应该考虑到大多数人民群众仍然是贫困的,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严格控制物价,政府不是也不应成为有些企业谋取最大利益的帮凶。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手里的钱在贬值、在缩水,而政府有关部门还在帮助企业考虑如何涨价,我们期待着某年某月某天,召开一场真正听取民意听证会,不单的价格的,还有城市的重大建设项目,我认为也应该倾听群众的意见,这样才是人民当家做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