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人情腐败

如何防治人情腐败

摘要: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人情腐败”初步得到了遏制,但却由“明处”转到“暗处”,由“地上”变为“地下”,利用“人情世故”之名行“贪污腐败”之实的案例时有发生。春节将至,如何才能揪住“狐狸的尾巴”,从根源上防治“人情腐败”?本期邀请部分党员干部参与讨论。

编者按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人情腐败”初步得到了遏制,但却由“明处”转到“暗处”,由“地上”变为“地下”,利用“人情世故”之名行“贪污腐败”之实的案例时有发生。春节将至,如何才能揪住“狐狸的尾巴”,从根源上防治“人情腐败”?本期邀请部分党员干部参与讨论。

揭掉官本位贴着的“人情”标签

人情腐败依然如同顽疾一样存在着,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与实践基础,根子就在于官本位思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官本位,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崇拜”。一些拥有权力的人形成一种所谓内部人圈子,组合某种既得利益者团体。现在一些干部有一种感叹——“进了这个圈子,你不想搞那一套(指腐败和不正之风)还真不行,否则,你就会被圈内人视为异己,恨你破坏了做官的游戏规则,你就会受到冷眼排挤!”官本位意识的错误价值观,使一些人认为,只要你能挤进这个圈子,你就端上了金饭碗,提拔有望,进入了旱涝保收的保险箱。

人情腐败最大的特点是“情”,此“情”有所谓的同学情、战友情、朋友情、亲戚情、同事情和一面之情等。人情需要维系,要求“受情所困者”通过各种方式维持关系,如果说某人“不懂人情”或“不近人情”,其实就是说“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维持关系”。所以,圈子里不会维持人情的人很容易被孤立和抛弃,这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苍蝇”咬开“鸡蛋”之缝隙,让贪污腐败悄然滋长。于是为了“情比金坚”,人情腐败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劳于应付“老人情”,疲于应对“新人情”,在所谓的“礼尚往来”的幌子下,让不少党员干部深陷人情腐败的泥淖中。

杜绝人情腐败,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官本位思想,打掉“圈子文化”的生态链,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警自律,对待人情不可“心甘情愿”,更不可“处心积虑”,严格地注意个人的“手足口”卫生,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圈子文化”的生态链消亡在自身的廉洁操守中。

                                                                                              (别亚飞)

要自觉“畏”而远之

不少党员干部认为,为群众做了不少事,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一些回报也是应该的。把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收一些红包、礼金,当作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正常交往。缘何有这种认识,根本而言,是多了一份“私”心,逐利心态占了上风。诚然,人情世故为常情常态,党员干部亦不能免俗。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便是人情世故,也理当清澈见底、胸怀坦荡。要有效整治不正常的人情腐败,加上一个“畏”字最为关键。

要自觉敬畏规矩。有了所畏的规矩,才有清廉的作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整治“四风”问题,从贺卡到月饼……事不惧小,一项一项持续发力进行整治,扬起了新风正气。但是,有些党员干部仍怀有侥幸之心,让人情世故变了味。要自觉消除这种侥幸心态,较真逗硬抓执行,牢记法纪红线不可触、廉政底线不可破,就要慎独慎行。

要有自觉畏民心态。有了畏民的心态,才有清廉的常态。“畏民”是怕群众对服务不满意。如何让群众满意?关键是不断自觉强化宗旨意识教育,积极履职、清廉履职。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时刻怀着“畏民”心态,怕群众的问题解决不了,怕群众的困难解决不好,怕群众的认可度不高,发扬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就不难获得群众发自肺腑的廉政为民口碑。

                                                                        (重庆市渝中区委组织部 赵云)

织牢“监督网”

对披着“人情往来”的面纱行权钱交易的“人情腐败”进行监督的机制、监督网络还不健全,监督起来难度不小。不少地方出台了关于人情腐败的规定与办法,然而“人情腐败”依然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究“与人为善”,不讲认真、不敢监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批评、不纠正,让“人情网”架空了“监督网”。同时,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少数人利用亲属、同学、同事等关系打通上下左右环节,甚至沆瀣一气、共谋共贪,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使监督变得困难重重。要防止把“礼尚往来”当成行贿受贿的“遮羞布”。因此,只有紧紧抓住监督这一重要举措,才能更好防止党员干部利用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大行行贿受贿之风。

发挥监督“防腐”作用,一方面要扎好监督制度笼子。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强化制度约束,明确监督责任主体,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让制度的牢笼织得更紧、更密,牢牢锁住“人情腐败”行为。另一方面要畅通监督渠道。通过电话、信箱、微信、邮箱等方式,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举报体系,让党员干部的“人情往来”处在阳光照射下。要晒出监督成果。建立曝光平台,对查处的党员干部“人情腐败”行为及时公布,晒出“腐败”症状,充分发挥教育与震慑作用。

                                                               (江苏省泗洪县委组织部 顾贤飞 于超)

保持制度硬度

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制度不少,但仍有党员干部假借“人情世故”之名、大行“贪污腐败”之实,像割韭菜——割了一茬长一茬,屡禁不止,腐而不倒。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落不下地,让原本阳光下的公权力变为某些人的“囊中物”。

人情腐败具有隐秘性,不易被发现。但民谚云:“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人情腐败”再变化多端也是“皇帝的新衣”,婚丧嫁娶再“低调行事”也是欺上不瞒下。少一些民不告官不究,多一些闻风而动;少一些下不为例,多一些以儆效尤。官员就算是“孙猴子”,人情腐败就算会“七十二变”,也依旧逃不出制度的“五指山”。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干打雷不下雨”,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根治“人情腐败”关键在于“制度刚性”。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思想上多一些“从善如流,从恶如崩”的清醒自觉,行动上多一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笃行,强化刚性执纪和群众监督,对不收敛不收手者不手软,对阳奉阴违者不姑息。如此,才能使“人情腐败”慢慢绝迹,还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 蔡玉洁)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