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新常态下,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在中华5000多年历史中,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始终奉行和文化理念,为维护这条和平友谊之路作出了贡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继承和文化传统,以和为灵魂,构建一条和平之路、互惠之路、文明之路,为沿途各国人民和人类社会福祉作出新贡献。要以和文化夯实相互尊重的思想基础,筑牢合作共赢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增厚开放包容的文化基础,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强大凝聚力和驱动力。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在海上丝路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应发挥凝聚作用、推动作用,以和平、合作、和谐为内核的中华和文化,更应该成为海上丝路建设之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内核的文化传统。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发表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他在2005年一次讲话中还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蕴含于这种和谐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中华5000多年历史中,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易经》中和字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中的和是指社会、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处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春秋时的《国语·郑语》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不同事物、阴阳差异,相和则万物生,完全同一、无差别的东西则无以所生、无以为继。其中包含了矛盾多样性统一,才能生生不息、才能繁荣发展的思想。
先秦时期,和的概念为中华各学派所认同和普遍使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有差异,又相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才能达到统一与和谐,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协调构成和,和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墨子认为“离散不能相和合”是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和则天下安,和则人心顺,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易传》中说“保合太和,乃利贞”,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秦汉以后,和的思想随着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广泛地体现到文化发展各方面。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而且宗教文化各宗各门也讲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中华文化各流派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积极地相互借鉴,相互吸取,融合汇通,由此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这是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点。和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被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应当指出,中华文化中的和并不是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和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矛盾、差异和斗争在相互依存、相互吸取中的融合统一。和并不否认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而是强调不同主体和诉求,要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而不是一味斗争破坏共存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友好和平。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始终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主张“协和万邦”,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新中国决不以损害别国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是以和平方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1955年,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一起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合作方法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设自己国家过程中,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