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和”文化在海上丝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勇于担当的大国责任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今天的延续和发展。在新的海上丝路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和发挥和文化的积极作用,用好和文化的历史符号,以“和”为魂,以和平、友谊、合作、发展为要义,让中华和文化在21世纪放射出更大光彩。
要以和文化夯实相互尊重的思想基础。中华和文化崇尚相互尊重,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主张和谐万邦、兼爱非攻、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不强求完全同一、完全一致,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认同,因为有差异的和事物能更好发展,无原则的同则难以为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与人之间不需要因为求同而失去自我,国与国之间也不需要为了联盟而失去原则,更不需要弱国服从强国、小国追随大国,而是要不分强弱大小,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真诚相待、互帮互助。“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各国应该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坚定对对方战略走向的信心,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要在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理念,增强讲信修睦、相互尊重的正能量,不断夯实和巩固友谊合作的思想基础,使海上丝路沿线各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要以和文化筑牢合作共赢的经济基础。中华和文化崇尚合作共赢,倡导“计利当计天下利”、“和气生财”,强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主张机会均等、利益共求、成果共享、互利互惠。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欧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国家仍然处于困难期,有的进入调整期和恢复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能够使亚欧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从而为走出危机、加快复苏、实现新的繁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大力弘扬传承和文化精神,把海上丝路建设成为合作共赢的强大纽带,通过更加紧密的互惠合作,实现联动式发展,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更有利发展条件,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为世界未来谋和平。
要以和文化巩固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中华和文化崇尚和平稳定,主张以和为贵、与邻为善、恭敬谦让、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倡导共同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安全稳定的环境是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前提。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都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任务,都需要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共同肩负着维护和平稳定的责任。历史上,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风雨同舟,共同为海上丝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并肩奋斗、携手前行,形成了强大合力。当今的世界并不平静,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极大挑战,一些极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要大力弘扬和文化精神,不断强化各国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共同打击破坏稳定的极端势力,共谋稳定、共求和平,为建设一条安全、繁荣、文明、富裕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良好基础。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把“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为和平之路、安全之路、友谊之路、合作之路。
要以和文化增厚开放包容的文化基础。中华和文化崇尚开放包容,倡导海纳百川、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各种文明和谐共存。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这条满载财富之路,同时也是充满文明多样性之路,为各种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舞台,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交流基础上,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各国相互交流合作的社会根基,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开展更多的国家和地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5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会处,身处不同文明的亚欧各国人民弘扬包容互见的和文化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就一定能用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和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以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不断滋养和文化的社会土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