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与海上丝路建设(2)

“和”文化与海上丝路建设(2)

“和”文化是海上丝路的历史传统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记载,早在公元前140年,就有中国海船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中国丝绸就此传入世界其他国家。两千多年来,中外先民共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之成为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

自古以来,中外人民共同建设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充分体现了中华和文化对这条国际海路的深刻影响。最初,中国统治者推动开拓这条海路,只是作为“敦睦邦交”的途径,希望以此交通各国、扩大政治影响,因而在与各国交往中,基本上是多予少取。各国派使节和商人与中国来往,也多为表达友好,并献上礼品以求得到更多赏赐。后来,随着海上人员来往的频繁,特别是民间贸易通商的扩大,各国商人船主穿梭其间,相互交易,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上的意义才不断提高。

和文化对海上丝路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郑和下西洋。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由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国船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七次往返,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殖民,没有掠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先进科技和先进工艺,进行的是公平交易,传播的是友谊、和平与文明。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半个多世纪后,欧洲人开辟了新航线,但伴随的是血与火、刀与剑。从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后来的英国、德国、俄国、日本和美国的开拓者,无不以武力开路、以掠取财物暴利为目的。不同时期的西方强国为了获得资源、人口和市场,展开了对海洋的争夺,引起了一次又一次战争与冲突。西方入侵者携坚船利炮对东方民族进行殖民和掠夺,给沿途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与海上丝绸之路传统有着天壤之别。

我国民间的海洋信仰,也反映了和文化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影响。我国沿海人民信仰的海神,是被称为“海上圣母”妈祖,她慈爱、宽厚,充满着母性温柔,象征着顺利、安全、幸福与希望。而西方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则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引起人们恐惧和敬畏。妈祖作为我国人民的海洋信仰,反映了和文化对中华海洋文化的深刻影响,对海上丝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就一直奉行和文化理念。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仍然把“和”作为对外交往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多次宣示,中国选择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和平和进步,“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爱的、文明的狮子。”他在访问东盟国家前回答记者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对亚洲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理应继往开来,继承和文化传统,构建一条和平之路、互惠之路、文明之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和人类社会。以和文化支撑和推动海上丝路建设,适应了新的时代条件、符合中国自身发展要求、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