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它囊括了古今中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这些显性和隐性信息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资源。那么,历史老师应该如何来挖掘和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呢?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历史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所以,中职历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历史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不断渗透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发掘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加入与时代接轨的内容,使学生不仅学会辨别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内化其中的优秀部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挖掘传统道德资源,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需要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教育好学生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参照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所取得的成果。
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中职学生实际,选取运用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立志勤学、诚信敬业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使其成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其二,立志勤学教育,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学是分不开的。教学中,注意运用,循循善诱,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培养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其三,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史实,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一,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光、电等影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影视带来感性教育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收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音资料进行筛选,制作出图文声情理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有关章节中适时适度播放影视资料,能够使学生亲临历史情境,与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和思想交流,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曲折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采取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方式上已经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等。新的教学方式中越来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而非主体性,逐渐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日益明显,促进了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实际上,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一些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在无形中渗透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此时,历史老师再次点拨,进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作者单位:州民族师范学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