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克服“互联网不适症”?(2)

摘要:“人人快递”被叫停,“余额宝”曾遭遇“红灯”,互联网“专车”引起轩然大波……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日益深入全面,各种利益博弈加剧,互联网创新模式和现有法律法规的矛盾显现。透过争议,也能看出有些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科技快速变化的种种“不适症”。既要完善监管,又要保护创新,同时又要防止利益作祟——随着互联网业态的风起云涌,政府面临的新挑战将越来越多。

面对互联网经济,政府暴露多重“不适应”

从商业到金融、交通、通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影响越来越全面而深入,甚至成为所有产业面临的新的环境因素。政府对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新业态、新产业予以叫停属于个案,其对互联网的被动应对乃至种种“不适”,恐怕亦已是一种“新常态”。

一是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的不适应。有人曾指出,“人人快递”被叫停,坏就坏在“快递”两个字上。如果改换成“人人捎带”或别的什么,那就不违法。问题是,对这类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如何进行监管,法律法规仍有空白点。

4(F3(ABNADBX64H[NRTBU[Y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传统监管模式遭遇挑战,而新的管理模式和行业秩序又没有方向,这是当前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监管部门矛盾爆发的核心所在。

“互联网业态往往跨界,而一跨界就容易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形成冲突。”上海数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明说。

二是技术手段和水平的不适应。淘宝平台上究竟有多少电商商户,“双十一”期间571亿元销售额如何核实,退货率有多少,几乎没有一个部门说得清楚。

记者了解到,目前涉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有商务、工信、公安、网信、质检、工商、银监会等约20个部门。而各部门关于全国电子商务的数据统计都很少,更不用说权威部门数据进行共享。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互联网经济的管理结构。

三是培育和服务企业方式的不适应。眼下,一些地方正在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经济工作部门对一些产业规划的编制备感棘手。有地方发改系统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轻资产、高智慧”的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增速、规模和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难以评估,因而也很难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

“对于互联网,有些政府人士说的都是外行话。一些部门领导甚至连电子邮件都还不会用。”一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