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

上海:唯物辩证法与经济“新常态”

摘要:“新常态”理念充满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智慧,它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规律与趋势,进一步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排解由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与障碍,为实现更高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软着陆提供了思想指针。

不管经济现象如何错综复杂,首先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这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国民经济下一步发展中,我们所直面的态势需要必须放弃GDP作为唯一标准,适度放慢经济增速。这种辩证的“退”,是以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目标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再次营造更高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学说,由于注重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契合起来,它又被称为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法宝,是因为它注重把认识规律的学说与先进阶级追求历史进步的实践相结合。越是在复杂变化的时局,方法论的重要性就越为凸显。学习好把握好辩证唯物主义,对当前正在加速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变化,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如何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于凝聚共识、进而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新常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新常态”理念充满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智慧,它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规律与趋势,进一步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排解由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与障碍,为实现更高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软着陆提供了思想指针。“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再次证明了党中央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时,科学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理性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演化创新的过程与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常态”贯通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不管经济现象如何错综复杂,首先要想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这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中央将这种挑战表述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如有的专家所言,“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这也是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征”。“新常态”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和调控根据正在于: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正是在如此国情判断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趋势作了“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研判,显然十分正确。它深刻地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依规律化解矛盾,以积极的政策去消解客观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和弊端,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这些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