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不是人才强国。我们要把提升人力素质放在优先位置,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其成为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完善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掀起一波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
培育宽容失败、包容创新的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土壤”。一方面,形成崇尚科学、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破除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俗,摒弃急功近利等行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倡导敢冒风险,鼓励探索的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与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应该看到,我国产业发展内部的条件和动力已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与发展要求,科学有序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持续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使我国工业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的产业价值链高端。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下贸易增加值统计方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贸易评估方法的改革中,体现我国技术贡献,反映我国利益诉求,积极参与制定有效的国际经济政策,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等,形成工业制造升级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向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等价值链两端的关键环节延伸,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环节的比重。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挑战,重点支持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稳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方面,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的优势,拓展延伸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和保险、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研发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差距。另一方面,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结合国内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要求,加速发展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音乐、体育、非义务类教育、心理咨询等生活服务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进而带动产业结构提升。
坚持普惠共享,稳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追求包容性发展,稳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