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型文明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常态

面向新型文明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常态

高校是知识生产与知识配置的最重要场域。这种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生产及其配置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还是培养作为国家与社会未来精英的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与机制。这就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对当时的人们精神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未来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构也将发挥相当大的潜在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与社会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视。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机制上都将发生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就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日前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就是适应社会变化,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现代政治的发展逻辑与中国政治的历史逻辑共同演绎下,中国选择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社会生成与发展的路径。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所持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建国之后,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及现代化逻辑作用下,我们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位社会体制,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组织化基础。为了使现代化建设获得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开放决定,并不断用中国实践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机制,推动了党的意识形态创新。

从结构来看,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由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等三部分组成。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位社会体制使政党原则成为了建构社会单一秩序力量,政党意识形态也就成为了整个政治的意识形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与市场经济建立,国家与社会的主体性开始生成与发展,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的命题就不断被提出。不过,在推动现代国家要素与现代社会要素生成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与发展问题。

然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发展,社会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日趋严重,社会意识形态主体性不断增强。如何使一元化的政党意识形态能够有效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成为了新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命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中国梦。这一做法标志着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工作启动,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采取了通过构建国家意识形态方式来达到勾连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目的。由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就从单纯推动政党意识形态创新阶段向推动整体政治意识形态创新阶段转变。

由于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场域之一,因此,上述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同样在高校中得以演绎。然而,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建设又有其自身的逻辑。这就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同时遵循整个政治意识形态建设逻辑与高校自身意识形态建设逻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事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包括教师与研究生,他们直接参与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生产,另外一方面是其他研究者与高校一般学生,他们是接受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参与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生产的研究者们,更多是按照政党意识形态要求对其具体内容进行诠释或体系化。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开始被恢复或被引进,使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研究,在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上有了相对自主性,对许多新的现象有了更多样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成果,从而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做出了贡献。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深度发展,中国社会多样化和复杂化也进一步加强,这就更需要利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然而,这些专业性理论知识更多是从西方引进,这就意味着这些知识是基于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的抽象,因此,直接应用于中国问题解释时就可能存在着视角差异等问题,从而导致对中国现象与问题的质疑或争论。高校不仅具有生产知识功能,而且还具有知识配置与传播功能,这种争论就会通过配置与传播机制予以放大,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做到既保证知识生产过程的相对自主性以服务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生产需要,又能够使意识形态生产中为准确反映中国现实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争论而不对社会秩序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就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任务。

另外,高校意识形态具体生产过程中之所以存在着许多争论,除了与专业理论来源与视角差异之外,还与社会多元化在高校学者研究中反映有关。由此,一元化政党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张力,就体现为一些学者研究成果与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之间存在一定不一致性。这就意味着处理好这对关系就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另一项十分重要关系。从一定意思上说,上述两项任务实际上是相表里的。

随着意识形态建设从政党意识形态创新阶段进入到整体政治意识形态创新阶段之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应该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最重要目标就是要克服上述两对张力,在建构核心价值和共圆中国梦过程中,推动整体政治意识形态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后新型文明形态能够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高校来说,就必须遵循中央文件的“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的精神,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创造上下功夫,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在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文明基础和理论体现基础上,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使之不仅能够更好反映中国实践,并且还能够为人类知识存量做出贡献。

二是要在凝聚上下功夫,充分吸纳各方面学者观点,将之转化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素材或要素,并在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过程中,转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为中国梦实现做出贡献。

三是要在负责上下功夫,在知识配置和传播环节中,应该引导教师做到对政党、国家、社会与学生负责的意识,历史与辩证分析社会与政治上的现象,以培养学生和民众的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