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活水平

西欧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活水平

15-18世纪中期,在西欧乡村,发生了两场性质不一但却相辅相成的变革。其一,史家称之为“农业革命”。在此过程中,土地制度(主要表现为圈地运动)、耕作、播种、施肥等技术,农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场农业革命不仅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农民与土地分离,解除了农民对领主的依附关系,变成了雇佣劳动者,为原工业化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维多利亚时代在田间劳作的乡村妇女

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欧乡村中发生的第二场变革,史家将其称为“原工业化”。之所以加一个“原”字,是因为它是在未发生革命性技术革新的情况下,依赖于西欧乡村手工业而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扩张。原工业化生产虽以传统方式来组织,但面向市场。乡村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工业村庄”的出现,工业村庄则大量吸收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其中,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村庄内设有商店、货栈、旅店等,逐渐发展为新型工商业城市,成为城市兴起的一种新途径。这一过程随后波及整个欧洲。

这两场变革改变了西欧农村的经济性质,拥有租佃土地、面向市场生产的农场主,和受雇于农场、拥有小块土地或无地的、从事半工半农生产的农业工人,逐渐成为西欧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两大类人群。同时,这两场变革也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据统计,拥有一小块土地,且从事包括纺纱织布和其他手工劳动的农民家庭,其收入甚至要超过传统农业中的中等农户,而消费水平的变化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消费市场。

17-18世纪中期,农村人口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农村中的富有和中等阶层大规模重修了房屋,屋内开始有了羽绒床铺、床单和染色的地毯等。贫困阶层亦改善了住房条件,人畜共处一屋、全家睡在地上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住房面积、条件和舒适程度都得到提高,能提供更多房间和淋浴设施的楼房数量增加。饮食方面,小麦、肉类和啤酒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农村开始使用装饰精美的锡铅合金器皿、厨具。18世纪,在瑞典和威尔士,落地座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懂得把握市场,能为区域、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大众消费品的富有农场主,有能力供子女上文法学校和大学,并留下足够的土地,让子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城市化进程相继展开。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大量出现,英国在1800年的大城市只有伦敦一个,到1891年,增加到24个。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进入乡村,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农场排挤了小农经济,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及较高工资,城市工人的工资一般为农业工人工资的2-5倍,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城市能提供较高工资、较多工作机会,以及较为丰富的文化和娱乐设施,18世纪的人们将进入城市视为“向文明进军”,普遍蔑视乡村,认为那里是落后农民和邋遢的土包子的故乡,传统的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走向衰落。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