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用典看治国理政思路

从习近平用典看治国理政思路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仔细梳理习近平的公开言行,此番言论并非其兴致所至的即席发挥。在不少场合,习近平都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传统的重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

书影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仔细梳理习近平的公开言行,此番言论并非其兴致所至的即席发挥。在不少场合,习近平都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传统的重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

人民日报社近日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揭秘了习近平最常用的历史典故。书中收录了习近平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135条,并逐条对其背景义理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解读,是了解习近平语言风格,执政理念的重要参考。

2013年11月26日上午,习近平参观孔子研究院。

◎借古警今: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

【解读】《周易》亦称《易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周易?系辞》是孔子阐释易理的文字,这段的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这种忧患和责任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底色。“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2年习近平一上任就为全党敲响了警钟。紧接着,习近平发出“整风”动员令,并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

◎重拳反腐: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典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苏辙《上皇帝书》

【解读】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脏,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苏辙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意在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

“不是没有掂量过,但认准了人民的期待。”对人民群众来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特权现象无疑就是“祸患”,也最令人痛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打虎拍蝇”,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用实际行动激浊扬清,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