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看得见的方式彰显公平正义

北京:以看得见的方式彰显公平正义

摘要: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开是连接社会公众与司法的重要桥梁。如果司法活动局限在厅堂之内,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就剥夺了公众看见正义、感悟公平的机会,还会滋生暗箱操作、私相授受等问题。

《中国法院的司法公开》白皮书日前发布。书中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法院司法公开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展示。其中,建立开放有序的庭审旁听和报道规则、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开是连接社会公众与司法的重要桥梁。如果司法活动局限在厅堂之内,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就剥夺了公众看见正义、感悟公平的机会,还会滋生暗箱操作、私相授受等问题。“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开,就是要清晰地呈现判决的来龙去脉,定纷止争、扬善抑恶,增强法律公信力;就是要脱去司法的神秘外衣,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培育法治信仰;就是要让阳光成为防腐剂,让“围观”形成监督力量,倒逼实现司法公正。

司法公开的过程,也是法治彰显的过程。近些年来,司法公开的图景多层铺开,几乎公众视野里的每一次“看见”,都能带来正能量。一系列重要案件的庭审直播,让人们在一次次控辩交锋中体会了法律的严谨;呼格案等一批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让人们在迟到的正义中感受了法律的尊严;判决书全部上网公布等规定持续出台,让人们在愈发敞亮的司法窗口中领略法治的内涵……具体案件和有力举措支撑起司法公开的向好之势,“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惯例正逐渐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正深入人心。

当前,阳光司法已成共识,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时刻提醒人们,司法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法治热情,如何让司法公开不仅看得到,更能看得懂、信得过;比如面对无处不在的媒体报道,如何避免失语、妄语、诳语,激发新矛盾;比如面对日益挑剔的监督目光,如何防止说一半留一半,搞选择性公开。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和难题,亟待有关部门转换心态、提升技巧,用“真公开”作答。只有真正将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形成判断的逻辑思路,和最后裁判的形成过程原汁原味、接地气儿地呈现出来,公开的正能量才可能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公生明,偏生暗。公开是手段,公正才是目的。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具体的行为规范,让司法活动史无前例地公开透明,司法公开就能在日渐成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而这也恰恰是法治力量的切实体现,公平正义的深刻彰显。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