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中华美学精神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核心阅读

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强调以艺术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彰显思想的、道德的力量

从中华美学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培育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能力,是提振当代文艺的必要条件

刘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和王国维“造境”“写境”等提法,颇有“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意味,对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有借鉴的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结合,坚持的正是“文质兼美”的美学标准,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特质所在

中国传统美学极为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对于今天的作家艺术家来说更为重要,也是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最可信赖的人格保证

文艺的特殊性,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

文学艺术的普遍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于文学艺术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核心课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颇多论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部门来说也概莫能外。但是,毛泽东没有忽视文艺反映与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审美本质。他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他又强调“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众所周知,通过典型化把生活美升华为艺术美,正是文艺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独特魅力之所在,也是文艺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将文艺的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关节点。

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同样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文艺的最根本问题。要实现这个光荣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依据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有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领会习近平在座谈会上郑重号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要性和深刻含义所在。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强调以艺术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彰显或蕴涵思想的、道德的力量。只要我们认真地加以传承和弘扬,就可以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文学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提供丰富宝贵的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