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带孙不是市场交易 而是亲情互动
现在,“老人带孙子”面临着观念分歧和价值冲突。这边厢,是以情感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趋向;那边厢,是以权利和利益为核心的现代法理主张。如果说“无偿带孙”是一种间接“啃老”的话,“有偿带孙”则是对“托幼成本”的回应与正视。
尽管带孙子不是法定义务, “老人带孙子”却成为一种常态。年轻人忙于工作也好,月嫂、家政费用过高也罢,“父母带孙子”既有主观上的亲情互动需要,也有客观的现实障碍。“父母带孙子”一方面满足了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子女的压力和负担。但看似“双赢”的格局,为何会引发摩擦?
这种摩擦源于“市场交易”与“社会交换”的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家庭关系可以分为情感型、工具型和混合型三种。“父母带孙子”不仅是一种情感关系,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作为伦理关系经济化的产物,“有偿带孙”是一种混合型的社会互动。但人们通常对“有偿带孙”抱有成见和偏见,而不能及时地适应和接纳这一社会新现象。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为子女分忧解愁既是一种情感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责任。父母与子女的社会互动,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总是会想方设法地避免直接言利的庸俗与乏味。可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有偿带孙”作为一种利益诉求,逐渐从特殊性需要向普遍性需要转变。
“老人带孙子”的爱与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许多时候,父母并不是想从子女手中获取多少报酬,而是想得到子女足够的爱与关心——当“老人带孙子”的辛劳与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内在性激励,父母又怎么会和子女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呢?
有偿带孙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令人心痛
含饴弄孙,这本是很多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向往的生活,可是如今在很多大城市里,给孩子带孩子,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倒不是享受了,变成“忍受”了。原因很简单,在现代这样一种人口倒挂的家庭结构里,很多家庭逐渐形成了“两小养四老”的格局,年纪轻轻的小两口,势单力薄,却要靠微薄工资养活老人孩子还有自己,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再加上当前的巨大的通胀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生活的艰辛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老人提出女婿三个月没给生活费,还需要不需要继续给他带儿子的问题,如果单单从小两口的角度来考量这个疑问,未免我们会觉得老人太“狠心”,和自己的女儿女婿还算得这么清楚,未免让这些在大城市拼命工作打拼的儿女们有点寒心。但如果我们从老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似乎又觉得老人要钱也要得合情合理。老人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育成人了,按照常理,有了孙子外孙,老人们只有逢年过节疼爱有加、尽享天伦的幸福,却没有法律上规定的必须给孩子照看孩子的义务。因此,给儿女带孩子完全取决于老人的意愿,带不带工资给儿女看孩子,更要取决于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