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暂且把中国人的情理之争放一边,而要重点注意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父母选择让自己年迈的父母给自己带孩子?为什么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中介保姆机构却不能够让他们信任?这种缺乏家政服务精细和放心服务的现状让多少年轻人无奈选择了从家乡把自己年迈的父母“征召”到城市,成为“家庭保姆”大军中的一员,而老人们又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来到城市,忍受和自己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分居两地的苦楚,这中间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相关家政培训以及政府部门是否关注过?
老人们之所以在选择是否要儿女支付报酬上又犹豫和争议,还是在于传统的人情事理和自己养老之虞之间的左右为难,如果我们在城市居民养老和新农保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大国家补贴力度,让老人们在看病和养老方面高枕无忧,那么给儿女要工资的现象也会少很多,这样让人心酸的疑问也就会少很多。
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的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机构不健全所带来的困扰。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如何去应对这些养老和育小的困惑,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
【启示与思考】
老人对儿子儿媳的“斤斤计较”,不是不讲亲情的做法,实则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很多年轻人成家生子后却不知道养家持家,往往以工作忙为由,将抚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推给老人。实际上,“有偿带孙”并不可简单地看成是将亲情与金钱挂钩,而要被视为这位湖北婆婆所表达的一种权力主张。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对于“啃老族”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老人不是无偿的劳动力,儿女应尽可能不给父母增添负担。
“父母带孙子”的爱与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许多时候,父母并不是想从子女手中获取多少外在性报酬,而是想得到子女足够的爱与关心—当“父母带孙子”的辛劳与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内在性激励,父母又怎么会和子女斤斤计较、讨价还价?
“有偿带孙”主张的提出,是被那些逃避义务、不体谅父母的子女们逼出来的一种“啃老补贴”。倘若不从根本上去除“啃老”思维,老人们的晚年幸福就要打折,而“有偿带孙”既是对儿女们善意的提醒,更是对老人们自身权益的保障,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