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充分利用了后发机遇
有效应对追赶式增长末期的挑战
德怀特·帕金斯
高收入国家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后发追赶型国家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积累,实现高速增长。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充分利用了这些机遇。这说明,国家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自1978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30多年来,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稳健地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贡献了每年3%至5%的经济增长。当前,中国GDP增速放缓的首要原因是,过去带来生产率提高的那些变化不能成为未来生产率提高的源泉。继续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高,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大多数情况下,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源自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未来,中国也会逐渐变成这样。为此,需要继续加强市场力量,包括将大多数国有企业置于市场竞争压力之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应减少并透明化等。同时,还需要继续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公司和个人在运用法律处理商业纠纷和其他领域的问题时,都认为其是公平、有效的。这些都是提高投资决策效率、扫除经济发展障碍的有效举措。所有这些和其他必要改革都写入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现在面对的挑战是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干扰,系统地实施它们。
即使这些改革措施都得到有效实施,中国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就像日本、韩国等国家曾发生过的那样。首先,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去的时代已经结束,从低生产率行业向高生产率行业转移劳动力的急剧减少,将使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降低1%左右。其次,驱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产业目前占GDP的比重已接近峰值,服务业占比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而服务业生产率提高要比工业慢。
也有观点认为高于最近的经济增长率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仍然很高。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很难做到。过去一个时期,中国投资增长最为迅猛的两大领域是交通运输和住房。短短一二十年,中国的交通和住房状况大大改善。城市住房建设掀起高潮,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交通投资的繁荣使中国拥有了一个足以和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相媲美的交通系统。当前,中国的交通和住房需求仍有上升空间,但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大部分投资将会用于维护现有交通系统,住房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的情况也不太可能再出现,因而它们对经济的贡献度将明显降低。
由于占GDP将近一半的投资不太可能和过去一样有效,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要找到一种方法降低投资比例,并用更多的消费主要是居民消费来代替投资。如果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达到60%,而不是现在的50%左右,那么占GDP25%到30%的投资就可以有效地为居民提供他们额外所需的消费产品。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降低居民储蓄比例,可以采取发展社会化养老、医保和社会福利等措施,但这需要时间,而且对储蓄的影响短期内不太突出。真正的问题不是高储蓄,而是居民收入只占GDP较小一部分。增加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希望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通过使工资增长快于GDP增长来提高居民消费比例。
综上,中国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里,将面临住房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下降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较低等问题的挑战。简单地扩大现有领域的生产规模并增加贸易顺差的做法已不可取,因为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很大,很难维持21世纪第一个10年那样的出口增长速度。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深化市场化改革、扭转投资效率低下的局面。工业和服务业企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进而找到新的生产方式。鉴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开发新产品和生产方式比借鉴他人或做一些简单的修改要困难得多,因而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聂晶翻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