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新华社发 刘俊生 摄(资料照片)
谷文昌(1915-1981),生前曾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原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县委书记这个岗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不仅自己当过县委书记,多次写文章谈如何当好县委书记,还出席专门为县委书记举办的培训班,与学员面对面座谈。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根据公开资料,习近平点名称赞过的县委书记,至少有三位:焦裕禄、谷文昌和王伯祥。
焦裕禄是谁,相信不用多作介绍,习近平曾多次提倡和要求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学习,还曾专门为焦裕禄写过诗词,以追忆明志;而通过最高党报这几天的高规格介绍,谷文昌也为大家所熟悉。一般读者了解较少的,可能是王伯祥。
但如果提起山东寿光,可能知道的人更多一些,从1986年到1991年,王伯祥当了五年半的寿光县委书记。有人用三句话概括他的县委书记生涯:他是一个改变了全国蔬菜市场格局的人,他是一个改写了寿光历史的人,他是一个把山东有名的穷县打造成全国百强县的人。
这三位曾经的县委书记,所在地方和年代不同,但无论是形象还是经历,都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来自基层,焦裕禄曾在工厂工作数年,谷文昌参加革命前是河南的石匠,三人中最年轻的王伯祥,虽是大学毕业,但看形象却最像个农民。他们都在艰苦贫困地区主政,还都曾带领当地农民与风沙、盐碱等作斗争。
当然,这些个人经历的相似,可能只是巧合,更大的共性,是他们的职业追求和精神气质。重温他们的跨越半个世纪的事迹,也能发现很多共通的特质。
他们都有为民服务的追求,把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目标。焦裕禄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谷文昌说,“党要求什么,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王伯祥说,“我想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什么能让百姓富起来,什么对百姓有利我就做什么。”连说的话都何其相似。更关键的 是,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带头造林、治理风沙、发展特色产业,都是为了解决群众生存发展最急迫的需求,为了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们都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人,干净做人,清廉做官。焦裕禄严格要求子女,一张电影票都不愿意多占。谷文昌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退休后,连一辆自行车都要上交。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一直住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4间平房里,1991年他担任潍坊市副市长时,全部家当只装了一辆卡车。
他们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能够打破僵化的条条框框。焦裕禄为解决当地群众吃饱肚子的问题,把责任一人揽下。谷文 昌力主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让当地很多人感念至今。在计划经济坚冰未破的时候,王伯祥顶住压力,把搞蔬菜作为全县第一要务,造就了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另外,作为主政一方的主官,他们更追求“潜绩”而不是“显绩”。无论是种树还是治沙,都不是在短短任期内见到效果的,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但正如习近平在文章中所说,“潜绩”也是最大的“显绩”。事实证明,几十年后,人们对他们的功绩仍念念不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