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赋予万隆精神新的内涵(2)

“一带一路”赋予万隆精神新的内涵(2)

高翔指出,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集体表达了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不满,提出了树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愿景。虽然60年已经过去,但当前的国际体系,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利和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仍然严重不足。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建立公正、合理、反映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诉求的国际新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多边机制中的代表权,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体系的变革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新的时代赋予亚非合作以新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王林聪提到,新时期亚非合作的任务是共谋发展,根本点在于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一带一路”利用中国的优势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亚非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和帮助,帮助它们适应全球化、探索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式的共生理念。它并不局限于亚非合作,而是强调全球性合作共赢,因此,它立足于亚非但远远超越了亚非的界限,目的在于构建更加有利于亚非和世界发展的国际秩序。

推动共同发展的“大合唱”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开放合作的“大合唱”而非“独奏曲”。

高翔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万隆会议,弘扬“万隆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构建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国际新秩序。如果说60年前,亚非合作的核心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维护国家独立与世界和平,那么60年后的今天,亚非合作的重点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发展。

中国首任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谈到,“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的“独奏”,应倡导各国的“合唱”,特别是倡导亚非国家的互利共赢。应避免用旧有的“地缘政治”概念理解“一带一路”,避免将其误解为“中国的扩张”,因此需要充分宣传“合作共赢”的理念,澄清误解,消除疑虑。

刘贵今认为,亚非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于以往一些国家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并不将自身的想法或优先关注的问题强加给周边国家或当事国;设计之初就与有关国家进行良好的沟通、磋商,使这一战略与有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优先考虑的问题实现良性对接,从而达到人心相通、共同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薛庆国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是中国自身不断凝练、学习、践行“丝路精神”的过程,也是中国与世界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过程。

此次高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中东学会、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情调研连云港基地正式签约建立,高翔与连云港市政协主席仲琨共同为该基地揭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