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保健”成为常态

让“思想保健”成为常态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解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从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入手。最近看到一则广告:“完整的健康,从补、清、调开始。”感到党员干部保持思想上的“健康态”,也得从补、清、调开始,并使之常态化。

所谓“补”,就是补营养,增加正能量。一个人如果思想上“缺乏营养”,“思想免疫力”就会下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像保健身体一样,注意经常给自己的思想补充营养,始终保持健康活力。补营养,就要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政治营养;就要经常重温革命先辈的艰辛创业史,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历史营养;就要努力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能力,养成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的习惯,讲真话、说实话,在保持求实作风中汲取精神营养;就要真正视官兵为部队建设主人,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学习基层的鲜活经验,接地气、养元气、蓄底气,在向基层官兵学习中汲取能力营养。面对当前作风建设的沉疴积弊,必须加大优质营养的补充剂量,自觉远离小道消息、消极言论、灰色段子等“垃圾食品”,不为浮云遮望眼,真学真补、苦学苦补,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所谓“清”,就是清毒素,拔出病根子。人吃五谷杂粮,总要有病有灾。面对社会生活的多元多样和随之而来的各种诱惑,思想很容易滋生毒素。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作风建设虽然清风扑面,但“四风”病灶未除、思想余毒未清。比较顽固的有三种:一个是功利思想。有的遇事考虑自身得失多,“利”字摆中间,道义放两旁,难以摆脱利益的羁绊。一个是惯性思维。有的把惯例当政策,把习惯当必然,总认为过去的经验做法就是今天办事的依据,懒得动脑筋,不敢闯天下。再一个是侥幸心理。有的潜意识里仍存在“闯一关算一关、捞一点是一点”想法,缺乏敬畏之心。清除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毒素,须从可感知、能触摸的事情改起,一个疗程接着一个疗程治,达到以小胜积大胜、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要改变工作方式,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弄清楚哪些事不能办、哪些事可以办、哪些事必须办。违纪违法的事、缺德害人的事不能办,符合政策的事、推动建设的事可以办,职责范围的事、法律规定的事必须办。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尽可能多陪陪家人,摒弃大吃大喝陋习,崇尚粗茶淡饭、简单朴素的生活。多与善良、正直、诚信、博学、有正能量的人交朋友,对同志多一些真诚提醒,在君子之交中改掉毛病、充实内涵、相互进步。

所谓“调”,就是调平衡,优化外部环境。健康离不开自身肌体的保健,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果说补营养、清毒素是为了实现思想健康内循环的顺畅,那么构建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为“思想保健”创造外部环境的平衡。优化外部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根本的靠制度,长远的靠文化。只有让清廉成为每个人的一种觉悟和习惯,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尚和文化,好的风气才会形成局面。优化外部环境,重要在问责,只有严肃执纪问责,彰显制度反腐威力,才能弃恶扬善,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会氛围。关键在用人,当前就是要按照习主席提出的“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好用好干部,培养大批能够担当强军兴军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不容忽视的是家风,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家风的培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财富观、幸福观。家长应成为子女的身边榜样,家属应多做贤内助、少吹“枕边风”,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幸福和谐、美满健康的家庭环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