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一小时的问答过程中,他神情放松、谈笑风生、应对自如。”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在专访中国总理李克强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4月15日,这篇题为《李克强:中国无意挑战国际秩序》的文章中文版发布当天,恰逢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增幅7%的数字为近6年最低。
而在前一天,李克强在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7%左右的增速,目前看,在一季度支撑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也同步增长,同时随着能耗降低环境也有所改善。这样的平稳运行来之不易,也给了我们信心。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的确在持续加大,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汇集,既有需求不足也有供给不足。
“这就好比骑自行车,我们一边要看到丰收的远方,同时也应该过好眼前的这个坎。”李克强说。这句话给参会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印象深刻。他以“经济探底下的总理自信”来形容这一座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座谈会上李克强表示:“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来表达对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信心。
面对7%的GDP增速,总理有何底气谈自信,这其中又有哪些“工具箱”将发挥重大作用?人民网记者为您独家分析。
工具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就在一季度GDP数据公布当天,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
李克强说,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
此前,《人民日报》曾报道辽宁一重点民生工程历时8个月,经过39个单位,加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下一步审批还要涉及7个单位,办理12大项审批手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繁杂的程序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简政放权”势在必行。
自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以来,“简政放权”成为了李克强总理常挂嘴边的关键词。有媒体说,凡听李克强讲改革处,几乎必有“简政放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说出的那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
这位大国总理甚至亲自抓简政放权的具体实施。工商、质检、税务的“三证三号”合并成“一证一号”,是商事制度改革中“最硬的骨头”。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要加快推进“一照一号”改革,而本不在原有表述之内的“年内实现‘一照一号’”,也在他的特意要求下加入了上会文件。
“简政放权”这一工具威力有多大?来看看一组数据: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后,每天就有上万家企业登记,比上年增加了近50%。可见,活力来自民间,而简政放权的减法可以为应对经济放缓产生支撑的力量。
工具虽好,用起来可是有点疼。“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李克强语气坚定地说。尽管如此,他依然郑重承诺,今年政府将重点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二是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