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二类”空间,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尤其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根本内核的中国正能量,必须登上网络平台的“快轨”,插上网络语言的“翅膀”。这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是需要深刻研究和把握方法的重大课题。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生活空间,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新的重要抓手,那么,在网络空间上盛行的网络语言,因其时代性、趣味性、便利性等特点使它在文化传播中成为一种潮流和重要工具。对于我国社会优秀文化传承、正确思想意识凝聚,尤其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总结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根本内核的系列中华正能量思想文化的传播而言,登上网络平台的“快轨”和插上网络语言的“翅膀”,既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更是需要深刻研究和把握方法的大课题。只有我们充分利用与规范广大网民熟悉接受的网络语言工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赞,为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正能量传播呐喊,相信不仅是网络会清朗起来,人心更是会清朗起来。
一、中华文明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饱含民族文化底蕴
价值观是思想文化的高度凝练与升华,于个人是立身之本,于国家更是立国之本。只有通过先进的文化强基固本、正确的价值观凝魂聚气,人心才能凝聚,网络才能清朗,社会才有正气,民族才有传承,我泱泱中华的伟大复兴才有得以实现的希望!
中国人的时代价值观和主流思想体系,也随着民族文化灿烂弘扬和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和市场建设的大放异彩,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确立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为我们学习领悟、践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和饱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文明创新成果。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继承、吸收、整合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世界文明的精华,实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突破,具有鲜明的科学理论、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重构和复兴,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毫无疑问,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溶入全民族的精神血液,这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神相随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针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那么,如何在宣传核心价值观中的传播中,真正做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的“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等原则要求,显而易见,抓住网络语言这柄“利剑”,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从而实现弘扬传播、培育践行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