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不是装点门面(2)

教育国际化不是装点门面(2)

国际化不能只是瞄准美国和欧洲

但国际并不等同于美国和欧洲。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除了美国和欧洲之外,还有俄罗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等。问题是目前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学生的眼睛里可能只有美国和欧洲,甚至只有美国。俄罗斯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印度的竞争力在哪里?日本未来的走向是什么?巴西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东和阿拉伯呢?关于这些问题,除了少数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之外,据我的不完全的观察,许多本科生对此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所知为误,甚至一无所知。至于像越南、菲律宾和缅甸这些国家,我们的学生可能从来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了解和它们有关的知识。但问题在于,它们可能就是未来二三十年内要和你直接发生密切联系的国家。在这一点上,也许现在的我们还不如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在小说《人生》中,高加林虽然连饭都吃不饱,却仍然在和他人充满激情地辩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问题。在现在的学生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们和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我们可以不去想这些问题,但不等于别人也没有在想。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期间,旁听了一门博士生的高级研修课。上课的形式是通常的小组报告加讨论,并无特别之处。吸引我的是小组报告的内容。有一个小组的三名学生刚从印度调研归来。在那里,他们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印度当地治疗儿童唇裂的情况,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小组的工作。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来自好几个国家和地区——被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有的去巴西,有的去阿拉伯地区,也有的去中国。主持课程的教授告诉我,MIT的教育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事情。国际化的目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了解那些和你不同面孔、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真实想法以及与你之间的文化差异。

实际上,不仅MIT是这样,几乎所有的美国顶尖大学都极为重视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教学。他们认为,文化差异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巨大,它会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芝加哥大学在某一堂课中讨论了美国在东亚的政策问题。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个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态度会完全相反?在二战中遭受侵略的中国、韩国等国家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的参拜,因为在靖国神社中供奉了许多二战中的甲级战犯,参拜意味着日本政府企图否认和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继而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但在日本人——而且是日本民众——看来,不管一个人生前做过多少十恶不赦的事情,死了之后都应当受到祭拜,以免成为孤魂野鬼,这和对于战争的态度无关。所以很多日本人一方面承认二战的侵略历史,另一方面又在公开参拜靖国神社,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韩两国对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如此敏感,而中韩两国也无法理解日本人看起来如此相互矛盾的行为以及日本政府官员执意要参拜靖国神社居然还能得到民意的支持。这就是无法沟通、理解和认同的文化差异。为什么美国人对朝鲜非常头疼?因为信息封锁,它对这个国家几乎不了解,不清楚朝鲜人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也就难以判断朝鲜的下一步动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