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尼时公开倡议筹建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中国方面将提供大部分资本。2014年10月,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21个国家宣布共同成立亚投行。2015年3月,随着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先后申请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目前,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数目已达到57个,包括:亚洲33国和地区,欧洲19国,大洋洲2国,美洲1国和非洲2国。甚至一向敌视亚投行的美国也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与亚投行进行合作。按照规划,亚投行的注册资本将高达1000亿美元,总部设立在北京。
为什么要建立亚投行
随着美欧经济的疲软,亚洲地区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亚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释放其经济发展的能力,首先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然而,面对巨额的基建费用,很多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估算,未来五年间,亚洲地区至少存在8万亿美元的基建融资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亚行独木难支,其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各国的资金不超过100亿美元,此外,其繁冗的审批程序和极具政治色彩的条款也被各国所诟病。亚洲的发展亟需出现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组织。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化格局正在形成,面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的控制。全球两大核心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由美国把控,实行一言堂,发展中国家虽然参与其中却只能跟着美国的规则走。新兴经济体国家希望重构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诉求,但是美国却拒绝进行调整和改变。2010年的G20会议上,各国通过决议同意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让6%的份额,欧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两个执行董事席位。但是,随着美国的拒绝,该方案不了了之。因此,新兴市场国家要想扩大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要想增大自己的投票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成立由自己控制和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体系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一直在改变。二战后,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使全球经济的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下,国际金融步入了美元时代。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经济新形势,新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转将不会再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为轴心,世界呼唤一个新的、负责任的国际金融机构出现。
开启国际金融体系新篇章
亚投行将建立多方共赢的新局面。亚投行的定位十分明确:紧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瞄准资金需求缺口。在保持贷款国制度和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亚投行将致力于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打通各国经济、文化和政治往来的脉络。亚投行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实现互联互通,也有助于加速亚洲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增强全球经济活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在亚投行这个平台下,发达国家可以提高资本利用率和回报率,释放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亚投行将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亚投行的建立将成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重构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的关键。根据约定,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亚投行的两大股东,其他成员国按照各自的GDP份额认购剩余股份。为了表达最大的诚意,中国放弃了一票否决权,这使得亚投行比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更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平台上将获得维护自己权益的机会。此外,亚投行的出现将倒逼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原有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迫在眉睫,随着亚投行的建立,亚行等机构与之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种竞争将成为这些机构改革的动力。未来的改革会进一步巩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