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发展中保住绿水青山

在加快发展中保住绿水青山

中共中央、国务院5日发布《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战略目标在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步走向实现,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日益彰显。4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后,环境保护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与此同时,我国将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天蓝、水清、土净,这些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被纳入规划蓝图。此次出台的《意见》首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全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实施四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如今的南粤大地绿潮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8.6%,森林面积达1.62亿亩,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省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平均为85%,灰霾天数同比减少2.8天,是2003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广东通过绿色发展、强力治污优化产业结构,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夯实了绿色发展、生态立省的康庄大道。

但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十二五”期间在节能、减排、降碳三方面的目标均为全国最高。在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时间表下,广东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迫切感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具体而言,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制度建设应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意见》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16字思路,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10个方面的重大制度,不乏亮点。比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等。就我省而言,必须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在全力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林业转型升级,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发展中保住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