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理想的家庭模式
每个人都希望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家庭。理想的家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大多数人对于理想家庭的期望和总结,理想家庭应该具备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既包括了亲子之间、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也包括了夫妻沟通之间的要素。
第一个条件,需要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之内。就是说,理想的家庭需要生活在一起,需要生活在同在一个家庭里。所谓同一个家庭里,是指家庭成员一定要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活在一起不单是指一个物理上的亲近,更重要的是指心灵上的沟通。这不仅仅是指家庭成员应该而且必须生活于同一个屋檐下,更重要的是指心理层面的亲近,即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系,维持心灵的沟通。家庭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交互复杂的结合体。只有物理上和心理上生活在一起的人,并且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家庭才是健全和理想的。家庭成员都应该为造就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庭形态而做出必要的努力,这是维持理想家庭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石。也就是生活在一起,并且保持良好的沟通,保持心灵的亲近。
第二个条件,夫妇之间要形成动力的平衡,家庭之间男女要有良好的分工,并且能够认可自己的分工。夫妇的动力均衡是指夫妻在力量和动态各方面都要尽力保持平衡和和谐。一个良好的婚姻和家庭,是由每一个家庭成员所共同营造的,需要每位成员积极地参与,并且认真的融入。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家庭劳动,今后共动承担的经济负担,还是在教育子女及重大事情的决定,都应该由夫妇双方(或者说家庭成员)来共同商量、达成一致,而并非由某人专权独断。 这样来形成力量的制衡机制,而不是一方做决定,另一方完全服从。家庭是一个动力的、生态的、环境的、社会的系统,只有夫妻的力量均衡,才能维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协调运作和家庭功能的良好发挥。
第三个条件,亲子之间既要亲密,又要有一定的独立性。简而言之,亲子之间尽量做到“一线之隔”。这个“一线之隔”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要有非常清晰的亲子界线,保持每位家庭成员相对的独立性,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父母在这方面既不能够对子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是放弃养育,也不能够过于严格、事事追究,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亲缘监护人的责任,有适度的爱心、关心、引导、倾听、理解和监督。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之下,也需要做一些制止或者管制的教养。
“一线之隔”中的“线”是指界线,如果界线没有了,孩子可能会卷入到夫妻关系中来,或者造成孩子过于依赖父母,不能够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界线过于僵化,虽然可能在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孩子也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爱,他们也丧失掉了今后如何去爱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因而,亲子之间需要“一线之隔”,这样孩子既能够习得一些生活上的独立性,同时也能够充分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学会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以及今后组建家庭过程中如何去爱,如何去关爱他人,家庭的功能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发挥。
第四个条件,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一个家庭以及每个人都要有一个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这个概念是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箱庭疗法”中提出来的。在这个概念里,强调治疗者需要建立与来访者之间的“母子一体性”关系。在箱庭治疗室和以砂箱为中心所创造的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处于安静、随性、舒服的状态之下,通过制作砂箱作品,促使来访者将自己潜在的自我治愈能力唤醒,并且充分发挥,为来访者的人格走向整合提供一种可能性。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家庭系统,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能够拥有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合适的机会和环境里,人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家庭成员在家庭这一自然、特殊的组织里,如果能够拥有,并且体会到这种自由、安全和受保护的环境氛围,必然就会心情愉悦地过好每一天,渡过有意义的人生。同时,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这样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尊重和接纳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自由、安全和受保护的环境里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和关注,从而发展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依恋的关系,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这样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人格走向整合,心理趋于健康的发展。
第五个条件,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的协调。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这两个概念是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提出来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是不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命名为父性原理,而把母亲的角色作用定义为母性原理,认为家庭中必须明确父母亲各自应该扮演好的角色。
所谓的父性原理,在河合隼雄看来,是指无论多么可爱的孩子,如果做了违背社会准则或者家规的事情,当父亲的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孩子,或者采取绝情、断绝父子关系等强制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孩子。而母性原理恰恰相反,无论自己的孩子怎样,即使是惹事生非、无恶不作,当母亲的都会疼爱、关心,甚至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这就好比最近的梦鸽和他的儿子李天一的事件,梦鸽扮演的角色就是母性原理的角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