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党校智库建设要有新思维(2)

新型党校智库建设要有新思维(2)

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以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交叉和先进的方式方法作先导,以敏锐的思维、厚实的地气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作支撑。一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着力推进交叉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单门独户、单打独斗很难出新,创新往往就在交叉处。二要坚持沉下去与走出去结合。既要沉下去扎根沃土,捕捉书斋里、校园里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基层新情况新问题,使研究成果承接地气;又要走出去开阔国际眼界、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在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中发出党校声音、彰显党校作为。三要坚持传统方法创新与现代技术融合。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最新信息技术、方法论和商业模式,善于运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研究方式方法,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提高党校智库研究的前卫性和高端性。

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新突破。智库作为智慧之库、思想之库,其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的素质高低。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建设一流新型党校智库的关键。

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智库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以事业激励人、以成果评价人、以环境凝聚人,打破传统的教学、科研条条块块,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团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增强党校智库的人才吸引力。二要提高智库人才政策开放度。坚持党校智库工作以科研为中心,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以科研人才为中心,优化研究人员与行政人员结构。按照“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对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及其团队的培养,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党校智库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人才高地。三要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要在人才遴选、经费投入、团队组成、成果模式等方面大胆尝试,实行经费向重大课题倾斜、向优秀研究成果倾斜、向高端人才倾斜,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予以保障。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宽广的胸怀广纳英才,包括聘用退休官员和专家、引入知名学者、接纳企业高管和行业资深人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升党校智库知名度。要建立开放互动的人才进出机制,改变传统智库人员“终身制”“铁饭碗”的身份限制和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差的现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智库人员的“旋转门”机制,加大党校智库自主用人权和人才的自主选择权,畅通官、商、学人员交流“直通车”。

在治理机制上要有新保障。完善的制度治理机制,是建设新型党校智库的根本保证。要创新党校智库组织运行方式,建立健全需求与供给直接联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决策咨询服务购买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激发党校智库创新内生动力和创造潜力。

建设新型党校智库,关键在于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研潜能,逐步形成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一是优化学科结构,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研究合力。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实行课题负责人制,根据课题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完善重大课题选题机制,健全合作开放、灵活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智库成果转化机制,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拓宽转化方式方法和路径,提高成果服务决策咨询效度。改变传统的“书斋式”“经院式”封闭运营模式,利用定期出版刊物及发表著作、提交或公布研究报告、举办发布会或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营销和推介成果。三是发挥智库的客观性、专业性优势,形成竞争导向的独立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改革方案、重大政策及实施效果的第三方评估,提高评估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