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救亲”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3)

“大义救亲”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3)

“女儿举报父亲”再证文明行车之艰

举报一词,按照国人的通常理解,不应或不常发生于至亲之间,一旦被自己的亲人举报,亲情关系将遭遇尴尬和破碎。这是湖北高速交警微博管理员惊呆、不敢相信的原因,也是部分网友质疑其用心的所在,毕竟有着100元的举报奖励,还有着“中国好闺女”的如潮赞誉,在一个质疑和炒作无所不在的年代,在价值观日益多元、人人都是评论员的背景下,“女儿举报父亲”具备强大的新闻冲击力,有不同的看法亦属正常。

我们其实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非要到“女儿举报父亲”的地步?换言之,还有没有比举报更好更让人接受的办法,据报道,父亲有开车接打电话的习惯,家人屡劝无果,无奈之下,女儿“现场直播”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违法行为。实际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一次记2分。因打手机引发交通事故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但是,开车打手机发生在驾驶室私密空间内,违规行为隐蔽、难以取证,导致很多司机不以为然、心存侥幸甚至“习惯成自然”,把生命安全和交通法规弃之一旁。

其实何止“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屡禁不止,加塞、逆行、抢道、别车、超速……不遵守交通规则几成家常便饭,几乎每天每地都有各种违规现象产生,几天前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让“路怒族”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汽车大国急剧增长的保有量将现代汽车文明远远抛在身后,“女儿举报父亲”再证文明行车之艰,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手机的行为,倘若诸如此类的交通违规行为,非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者非要亲人举报才得以纠正,是不是一种悲哀?

“中国好闺女”,点赞之余更多反思。交通执法部门加大监管,坚决整治开车接打电话等违章行为,用法制威慑力规范、约束民众的驾驶行为,而每一个驾驶员也要从这件事上得到警醒和震撼,全面树立起文明驾驶、遵守交规的意识和行为准则,牢记亲人的嘱托,珍爱生命,敬畏法律,莫让亲爱的家人为自己的鲁莽与危险担心,莫让单纯的女儿置于本可避免的口水非议之间,更莫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不文明行车行为买单。

假如,一起开车外出的不是女儿,而是他的儿子,儿子会举报吗?假如,对于开车打手机,没有女儿的举报,交警部门还会查处吗?很显然的是,这没有人能够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不是所有的女儿都会为了这点事去“大义灭亲”,也不是所有的女儿都会认为开车打手机有危险。或许很多女儿自己都会边开车边打手机,拉着父亲去畅游。开车打手机是潜在的道路安全隐患,如果因此伤害了自己,那属于咎由自取。问题是,如果伤害到的是那些遵守交通法规的驾驶员,又该由谁负责?

对于开车打手机,交通法规是不允许的。而现实生活中,开车打手机的严重性,并未引起驾驶员和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于驾驶员来说,他们会以为这样的行为危害并不大,只要自己注意一下就没有问题。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行为也很普遍,很普遍也就“法不责众”了。总之,对于开车打手机这样的事情,是疏于管理的。

就拿这位举报自己父亲的女儿一样,如果不是女儿的“大义灭亲”,还会有这次查处吗?这暴露出的是监管部门对于这类隐患的不够重视。这位女儿为何要举报父亲?这是因为父亲的行为不是仅此一次,而是养成了不良习惯。开车打手机已家常便饭,这让女儿很为父亲的安全担心。于是,也就有了这次举报。事情很感人,暴露出的问题很吓人。

作为监管部门,杜绝道路隐患不能指望“大义灭亲”的举报,不是每一个女儿都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去举报自己的父亲。消灭安全隐患还是得依靠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而这种主动作为,也不能停留在罚款了之的浅层次上。

【启示与思考】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女儿举报父亲”的角色反差,从表面上看不近人情,从本质上看却是源于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形下,“女儿举报父亲”是为了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倒逼父亲文明行车。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电话的行为,开车打电话反应会慢半拍,视野范围也缩小近一半,事故风险较全神贯注开车增大4倍。如果说女儿劝说父亲是一种私人关系,“女儿举报父亲”则属于公共关系,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性。“开车打电话”不仅给当事人父亲带来了安全风险,也给高速路上其他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女儿举报父亲”尽管在路径上有些另类,其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文明开车出行,既需要司机内部的自我约束力,也离不开外部的制度效力。在侥幸心理的裹挟下,面对女儿及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诫,这名父亲依然无动于衷。无奈之下,女儿选择了寻求公共部门的社会支持——让父亲接受交警部门的规训和惩罚,有助于提高父亲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质。

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女儿举报父亲”不可避免遭遇曲解和误读。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偏激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中国好闺女”以拒领警方奖金的方式来回击“举报是为了获得奖金”的荒诞论调。交通安全要想从愿望走向现实,离不开公众参与。“女儿举报父亲”不是干涉私生活,而是对公共秩序的一种追求;不是追名逐利的出卖,而是饱含深情的关爱。只有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女儿举报父亲”的爱与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