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拒绝“零和博弈”

“一带一路”拒绝“零和博弈”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热词。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2015年3月中国发布第一份关于“一带一路”的政府白皮书——《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倡议到规划再到展开,都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那么,“一带一路”的魅力何在?它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吗?“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在哪里?就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

“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美国马歇尔计划

金融危机之后,投资与经济增长乏力,每个国家都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中国则是“中国制造2025”,与此同时也加速了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谈判,推动制订更高标准的全球化规则。“一带一路”倡议与FTAAP(亚太自贸区)就是中国版本的全球化倡议。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 44亿人口,经济容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当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限于65个国家。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为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更大增长空间。正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中国的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效益。二战结束后,为消化美国在战时的过剩产能,美国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马歇尔计划”,将庞大的资本输出到欧洲,刺激消费品、就业市场复苏,拉动欧洲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潜能、进而带动美国出口贸易,并且增强了欧洲地区的对美国中枢的向心力,奠定了美国的战略地位。美国输欧的资金总量为130亿(赠款90%、贷款10%),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流入工业机械。

中国的 “一带一路”是一种更无偿的“赠予”,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资金都用于购买最终产品进行消费,而这些最终产品又多数来自于美国,对于美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而中国的 “一带一路”采取基建输出的方式,基建投资作为中上游产品,其产生的引致投资、引致消费完全留给了“一路一带”的沿线地区,因此可以说“一路一带”确实会繁荣一路、富强一带,这是中国赠予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效应。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