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不能“政”事不足“邪”事有余
政府网站挂广告可不可以,对于这个问题,广东虽然有禁令,但我想,如果是“政事”都办好了、人民群众都满意了,适当地挂一些公益性和本地品牌企业的广告,也无妨。但综观挂广告的这些地方,却发现,他们一是“政事”没办好或根本就没办,二是明知上有禁令,却顶风违纪,让人感到,是“政”事不足“邪”事有余。
众所周知,时下,公众对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僵尸”网站,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仅仅把政府网站当做一个“秀场”,将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时髦”,嘴上说说、形式上挂挂的现象很突出。而据报道,挂广告的这些政府网站,有的互动栏目从未“互动”过,这就是说,在挂广告之前,它们也是“僵尸”网站。而对于“僵尸”网站,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达《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明确要求自3月至12月份,各地都要拿出时间和精力来,专门整治政府网站病相。
在此情况下,任何一个地方的政府网站,第一要务都应该是立刻采取措施让网站“活”起来,切实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决心和诚意通过回应民众的诉求表现出来。可报道中所说的这几个地方,却是“政”事基本不做,反而热衷于挂广告,这种“政”事不足“邪”事有余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而且,作为政府的门面,即使要挂商业广告,你也挂一些品位和档次高一点、雅一点的,比如,本地品牌企业的优秀广告等,可细看他们挂的,却是“治口臭”、“治痣疮”、“沐足”这类的“牛皮癣”广告,这不是成心给政府形象抹黑吗?
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对于挂广告的事,个别政府部门负责人说,是因为“差钱”。言外之意,是没钱就不干“政”事,“差钱”就得去走“歪”路,这是什么逻辑?
不问计发展、不关心民生,却给“牛皮癣”之类的广告留位置,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虽然在记者报道后这些地方都迅速把广告撤下来了,但“政”事不足“邪”事有余的思想和作风怎么办?希望相关部门就此问题好好思考思考。
对“官网挂广告”,别一棍子打死
如今,网民在上网冲浪时最讨厌的事,恐怕就是像狗皮膏药一样,附着在网上的各种广告。不时弹出的广告窗口,“先广告后内容”的无礼模式,让人不厌其烦。基于此,当官网作为最后一块净土,被广告攻克后,公众在心理上感到难以接受。“人家投的不是广告,是关系”、变相受贿、“另类”官商不分等各种冷嘲热讽,一时不绝于耳。
应该说,官网禁广告合情合理合法。于法而言,早在2012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就下发文件,“政府网站不得从事商业活动”。于情而言,广告丛生减损官网形象。试想,在浏览官网时,每读到关键内容,就突然弹出卖手机、办银行卡、总统套房的全景图等广告信息,干扰阅读,谁不会生气?长此以往,公众对官网印象能好么?于理而言,倘若公众被官网广告误导(即使写上免责条款),必然会恶其余胥,透支政府公信。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但即便如此,对“官网挂广告”,不能一棍打死。想想看,对政务网站而言,公众最怕遇到的是那种类型?无非是,“僵尸”网站、内容停滞的网站。网站长期不更新,公众得不到需求信息,才是政务公开的“杀手”。而“官网挂广告”,虽然形式上有瑕疵,但网站要想获取广告费,必然要提高点击量。这不正是对付“僵尸”网站的法宝么?更何况,收取的流量费也可以适当冲抵运营费用,这不是一举两得么?何必对“官网挂广告”一棍子打死。
目前而言,有关部门要做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在制度上给“官网挂广告”一个出路。引导官网通过互联网化运营,变得“内容为王”,最终方便群众。二是谨防官网过度商业化。对“官网挂广告”,给予一定的宽容,不代表任由政府网站的商业化。对于那些,借着收广告费的幌子,收取“保护费”;借用官网的名号,进行虚假宣传,侵害公众利益等行为,应予以坚决打击、取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对“官网挂广告”,也许我们要做的,不是一棒打死、也不是掌声鼓励,而是制定一个让其健康成长的规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