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下部分地区扶贫工作数据造假的现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追求政绩工程,大玩“数字游戏”。
对此,辛鸣表示,“三严三实”要求谋事要实,讲求实际;创业要实,讲求实效,必须纠正这种“跑偏”的政绩观,扶贫工作不是好看的、带水分的报表与数据。各地各部门要敢于直面矛盾,化解矛盾,而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
“有的领导干部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党性修养等方面过于放纵、随意,作风浮夸,喜做表面文章,干三分夸七分,急于求成、急于成名、急于发大财,丢掉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甚至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儿戏。”李拓说。
辛鸣说,严以用权,要求领导干部明确为谁用权,如何用权,同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敢担当,有作为。如果用权不严,做不到秉公用权,就改变了权力性质及权力的服务对象,损害了权力的权威,使本来正常的权力出现问题。做人要实,要求领导干部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如果做人不实,喜欢说大话、空话,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群众就会认为党内有两种声音、两种形象。这无疑损害党的形象,影响群众信任。
划出明晰界限,制定严格制度
有目共睹,领导干部用权不严,主要原因在于对权力的来源、性质认识模糊,将手中的权力当成自己多年奋斗之后所获得的资本、果实,而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所以,首先解决认识问题,让党员干部养成为民用权、秉公用权的行动自觉。同时,要靠制度、法律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题鲜明,就是学习“三严三实”,践行“三严三实”。
辛鸣说,各地各部门在开展专题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问题导向,针对不严不实的问题,要一条一条列出来,一项一项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起来才有紧迫性。
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做到“严”和“实”,应给出明确的界限和标杆。辛鸣认为,专题教育过程中,应探索建立践行“三严三实”的制度机制。对于领导干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认认真真研究,进行量化,划定严格界限,制定严密制度。比如,领导干部严以修身要做到什么程度,在个人品德、政治品德等方面,要有哪些具体表现,如果做不到,就是修身不严。
李拓表示,做到“严”和“实”,必须遵守党的纪律,不能将党纪当成软约束。要把党的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强领导干部日常行为的督促、对照、检查,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对违反纪律、规矩的行为,坚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使“不严”“不实”的领导干部受到处罚。
“‘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重要的是抓住‘关键少数’。”潘福金认为,在专题教育中,把握常态化教育的特点,注重经常性教育的要求,应发挥“一把手”的示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讲好党课,带头查找问题,带头落实整改,始终形成一种鲜明的导向。
专家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之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摒弃“不严”“不实”的思想、行为,从自身做起,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就一定能为推进“四个全面”凝聚起强大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