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疯狂反扑值得反思(2)

摘要:打击恐怖主义在需要持久力的同时,还需要各方联手,依靠系统、全面的措施共同应对。而美国拒绝与叙利亚等国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进行合作,也给铲除该组织增加了难度。

反扑为何得逞

尽管媒体报道打击“伊斯兰国”取得一些成果,如击毙该组织的重要头目等,但该组织迅速反攻说明它仍留有实力及完善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在打击下彻底瓦解。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伊拉克政府军及“国际联盟”的猛攻,“伊斯兰国”意识到固守阵地只会令其伤亡惨重,不仅无法继续控制领地,而且最终会被消灭。因此“伊斯兰国”改变了战术,使用“游击战”方式,寻找伊拉克及叙利亚两国防守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3

(图片说明:3月31日,在伊拉克北部萨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伊拉克军队向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发射火箭弹。)

人们不禁要问:“伊斯兰国”为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攻取新的城镇?分析人士认为,这与伊拉克及叙利亚两国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从地理上看,伊拉克与叙利亚两国人口大多集中在大型城市,其他区域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且两国边界地带难以防控,这为“伊斯兰国”在两国之间流窜创造了便利。

中东军事专家指出,“伊斯兰国”组织武装分子完全有能力一天内在两国间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发动突袭,这为防范该组织制造了难题。

从社会环境来看,伊、叙两国城镇居民大多按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别居住,而且当地还有贝多因人、德鲁兹人和当地部族等不同族群,这些人也按不同地区居住,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伊、叙两国政府如派军驻守到这些地区容易引发矛盾,这些地点成为两国布防的弱点,容易遭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偷袭。

再有,面对“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疯狂反扑,为尽量减少损失,伊、叙两国政府军最终选择了撤退。例如在拉马迪争夺战中,武装分子向伊军队防线不断发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安全部队士兵和逊尼派民兵伤亡惨重。

失利原因值得反思

伊拉克拉马迪失守是自2014年6月伊拉克政府军开展全面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以来遭遇的最大失利。西方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奥巴马在打击该组织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

美国国防部17日称,“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拉马迪的战斗中占据优势,如果这座城市沦陷,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将支持伊拉克部队把它夺回来。失去这座城市,不意味着伊拉克的总体军事形势变得对“伊斯兰国”有利。

然而观察人士认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大多仅限于空袭,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难以取得切实、长久效果。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防问题专家科德斯曼指出,失去拉马迪表明美国的战略存在很多弱点。

打击恐怖主义在需要持久力的同时,还需要各方联手,依靠系统、全面的措施共同应对。而美国拒绝与叙利亚等国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进行合作,也给铲除该组织增加了难度。(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